如果说“求变”是2021年拉美局势的缩影,多国政坛均出现权力更迭与领导人更替,那么“分裂”或许是2022年拉美国家形势的写照,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拉美国家均呈现出分化乃至对抗之势。面对一系列的动荡与不确定性,唯有行稳致远的中拉关系成为拉美确定的方向。
民情变化:左翼势头强劲
自2018年开始,在新一轮选举周期中,拉美左翼再次在多国赢得执政权。在2022年拉美国家的大选中,左翼继续延续了强劲的势头,不仅数次成功收获选举胜利,甚至在一些国家创造了历史。
在2022年6月19日哥伦比亚总统选举第二轮中,左翼竞选联盟“哥伦比亚历史公约联盟”候选人古斯塔沃·佩特罗战胜竞争对手鲁道夫·埃尔南德斯,成为第一位当选该国总统的左翼人士。佩特罗曾是一名左翼游击队战士,先后两次在总统选举中失利,此次同他搭档参选并成功当选副总统的弗朗西亚·马尔克斯则是一位黑人民权运动者,她也是该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副总统。
此后在6月23日格林纳达举行的大选中,中左翼政党民族民主大会党战胜中右翼政党新民族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该党领袖迪康·米切尔出任总理。此前,新民族党曾于2013年后长期把持议会全部席位,其领导人基思·米切尔前后担任总理时间超过22年,是该国历史上担任总理时间最长的政治人物。
10月30日,在巴西总统选举第二轮中,前总统、劳工党候选人卢拉以微弱优势战胜现任总统、自由党候选人博索纳罗,将第三次出任巴西总统。这次选举也是巴西自1985年军人政权终结后出现的最激烈的一次总统选举,竞选失利的博索纳罗迟迟不肯承认败选,其示威者还多次集会对选举结果表示抗议。
左翼在拉美的接连胜选反映了当前民众对于社会不平等加剧的不满,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拉美国家普遍出现失业率上升、贫困问题恶化等现象,期待左翼新政府的上台能够带来新的变革。
弹劾抵制:右翼并未退潮
然而,左翼的此次回归同拉美历史上左右摇摆的政治钟摆效应并不完全一致,在左翼赢得政权的同时右翼并未退潮,左右之间不仅在大选中难分伯仲,在大选结束后又随即掀起新的斗争,致使拉美政坛的分裂与极化变得越发突出。
12月7日,秘鲁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遭国会弹劾,并因涉嫌叛乱等罪名被司法机关逮捕。这是卡斯蒂略就任总统不到一年半时间内第三次遭遇国会弹劾,也是秘鲁在过去六年中第四次通过非大选的方式更换总统。对于这一弹劾,除卡斯蒂略作为“政治局外人”缺乏协调各种政治力量,包括执政党内部各派力量的经验外,国会为右翼所掌控也是左翼总统屡屡遭到弹劾的一大因素。目前,秘鲁国会中左翼力量仅占约三分之一,国会现任主席为右翼政党国家前进党成员何塞·威廉姆斯,国会第一大党为右翼政党人民力量党。该党主席藤森庆子在2021年总统大选中仅以不足0.3%的差距败给卡斯蒂略,选举失利后藤森庆子即对选举结果表示质疑,并于当年11月第一次发起对总统的弹劾。很大程度上,卡斯蒂略遭到弹劾是朝小野大、政治对立下的一种必然结果。
此前在9月4日智利举行的新宪法公投中,现任总统博里奇支持的新宪法遭遇超过六成选民的反对,皮诺切特军人政权时期制定的原有宪法继续得以沿用,给这位左翼总统的施政带来巨大打击。新宪法公投的失利一方面源于民众对博里奇新政府上台以来执政成绩的不满,投下的反对票某种程度上是一张不信任票;另一方面,右翼力量始终在批评新宪法、动员民众否决新宪法,也是导致公投失利的一大原因。早在6月,智利中右翼联盟中的政党包括民族革新党、政治演进党、独立民主联盟就明确表态不支持新宪法;2021年大选中同博里奇共同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的右翼政治家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更是明确喊话智利不需要一部新宪法。即使是那些支持修宪的民众,在右翼的宣传下也担忧新宪法走得过于“偏左”,致使公投最终在智利全境遭遇失败。
秘鲁和智利所面临的左右对立并非拉美左翼政权的个案:阿根廷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政府在2021年地方选举中遭遇中右翼政党联盟“共谋变革联盟”的重创;玻利维亚阿尔塞政府受到该国最富裕地区圣克鲁斯省右翼力量的持续抗议与压力。即使对将要开启新任期的巴西候任总统卢拉而言,博索纳罗所在的自由党在此次选举中跃升为众议院第一大党,加上右翼盟友的力量无疑将赢得众议院过半数席位,这也使左右之间的斗争将不可避免地制约卢拉的施政,甚至使巴西出现新的政治动荡。某种意义上,拉丁美洲正在陷入一个新的政治对立与极化的泥淖。
对外政策:差异中有共识
如果说在国内政治方面拉美政坛的分裂与对抗正日益加剧,那么在对外政策领域试图用同一个声音对外发声的拉丁美洲也早已难觅踪影。
俄乌冲突爆发后,拉美国家的立场就呈现出较大差异,不仅巴西、玻利维亚、古巴、委内瑞拉、萨尔瓦多等多国领导人拒绝发表声明谴责俄罗斯,在此后10月召开的第52届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上,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洪都拉斯、墨西哥等9个国家又拒绝支持美国提出的谴责俄罗斯的决议案,显现出美洲国家内部的分化。而在面对秘鲁总统卡斯蒂略遭遇弹劾这一事件中,拉美国家同样表现出立场分歧,墨西哥、哥伦比亚、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发表声明支持卡斯蒂略,智利、巴西、哥斯达黎加、乌拉圭等国则已承认继任总统迪娜·博卢阿特,凸显对外政策上的立场差异。
拉美国家对外政策的立场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现实利益或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例如巴西是农业生产大国,有近四分之一的化肥进口来自于俄罗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中立态度。而支持卡斯蒂略总统的几个拉美国家又均为左翼执政的国家,意识形态立场上的接近推动了对外政策上的相互支持。另一方面,拉美国家也在试图摆脱西方国家的影响,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021年宣布改制为共和国、不再以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的巴巴多斯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2022年6月举行的第九届美洲峰会上,同样展现了拉美国家对美国过度干预的抵抗。面对美国政府拒绝向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古巴三国合法政府发出参会邀请,墨西哥、玻利维亚、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国总统因此相继表态不出席峰会,以此表达对美国的不满,这也使以“团结”为目标的峰会最终演变为分裂的会议。
事实上,此次美洲峰会被认为是美国拜登政府试图修复同拉美国家关系、恢复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一大举措。撇开美国政府在会前制造的矛盾与对立,美国在峰会期间推出的一系列对拉政策文件,包括“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计划,不仅没有太多新意,也缺乏具体行动措施。这表明美国对拉政策的根本依然在于服务于“美国优先”的战略目标:限制拉美国家移民对美国的流动,遏制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以此维护美国在拉美的霸权。
面对美国的离间行径,拉美国家日益认识到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促进中拉之间在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北京冬奥会期间,厄瓜多尔总统吉列尔莫·拉索、阿根廷总统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相继访华,并同中国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中共二十大结束后,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访华,中古两国将携手共建中古命运共同体。此外,尼加拉瓜和阿根廷还在2022年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拉美已有21个国家加入了这一倡议,为当地的发展带去了新机遇和新希望。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额已超过3734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增长12.5%。中拉双方还在金融、农业、科技、基础设施、人文交流等各领域深化了合作,中拉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五届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开幕式上所指出的,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对于分裂的拉丁美洲而言,行稳致远的中拉关系带去了确定性,发展同中国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成为这块大陆少数的共识。
(作者:金晓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拉美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