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个贯通”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小军 翦 丹 李伏清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08版)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抓手。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扎根伟人故里,聚焦立德树人课题,打破学科专业藩篱、弥合理论实践间隙、汇聚线上线下资源、推进内生外化协同,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相贯通,高质量地推进“大思政课”发展。

    主渠道与主阵地相贯通,增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课”格局

      湘潭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把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推进思政课集成创新。一是中心牵引、上下联动,统筹构建团队驱动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牵引力,成立了7支教研团队,出台了《湘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案》,建立了改革创新台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构建“学校—中心—院系—教师”联动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相互兼任,形成“双轮驱动”。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全程优化,着力打造思政课程群。统筹全校力量,重点围绕“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思政课程模块,把思政课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三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协同建设课程思政群。学院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和学校校史资源,发挥各专业课程对党史校史的融合嵌入作用,形成重点突出、点面结合、交相呼应的课程思政群。以“思政+艺术”“思政+机械”“思政+环资”等示范课程为标杆,用专业特色宣讲党的理论、传播红色文化、涵养为民情怀,厚植家国情怀,讲好湘大故事。学院建设成果被学习强国等平台及媒体报道,受众累计多达数百万人。

    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建设强劲有力的“大思政课”内核

      学院加强理论价值导向,优化实践内容供给,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明标准、建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遴选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学院将实践教学课程列为必修课,成立实践教研室,出台实践教学方案,采取积分制实现课程的学分认定。二是究设计、精内涵。学院注重学生“需求侧”实行教学“供给侧”改革,以知识链为基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知识传授+应用实践+价值塑造”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以能力链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成果转化,搭建“课程汇报+创新竞赛+文化活动”全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素养链为总领,致力党史校史挖掘,形成“伟大建党精神+工匠精神+原创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引领路径。三是重践行、落实处。学院推进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做“活”课堂教学、做“实”实践教学,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移动课堂”,组建学生基层宣讲团;推出“重走毛泽东小道”“党史知识竞赛”“大学生红色经典诵读”等系列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经过多年建设,湘潭大学“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线上与线下相贯通,汇聚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

      学院依托数据化和智能化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和能力培养,化智为知,化知为行,实现“互联网+思政课程”的迭代升级。一是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智慧课堂。运用VR和数媒技术,学院创新开发了《恰同学少年》线上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打造了以“四史”为特色的360度全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室。二是模式创新,构建共享式思政课堂。一方面深耕细作,深挖高水平教学资源,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为契机,从百年党史、红色校史、领袖故事、湖湘文化中激活凝练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巡礼》《雷锋精神》等特色教辅教材;立足“两个大局”,搭建专题资源库、案例资源库和问题资源库,打造线下名师“金课”,建设《伟人智慧》《领袖智慧》系列国家一流课程,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转化。另一方面开拓延展,转化高质量“云端”资源,坚持线上线下班级同构、学习生活资源同步、教师学生交流同行,实现从“教师治学”向“师生共治”转变,推出13集《恰同学少年》、50集《湘“谈”四史》、100集《百年百地大学生思政微讲述》等特色微课,构建起立体化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互动体系。

    校内与校外相贯通,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

      学院着力贯通各环节、联通各领域、融通各方面,从不同方面发力,以不同方式着力,形成培根铸魂的有效合力。一是构建圈层式协同育人主体。组建以党政领导为主的“管理型”队伍、以思政教师为主的“教学型”队伍、以高校辅导员为主的“成长型”队伍和以“社会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为主的“专家型”队伍,通过党团活动、学术交流、朋辈工程、社会实践等途径建立教学合作,提升育人实效,丰富“大思政课”建设人才资源。二是形成十字式协同育人支撑。学院依托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研修平台,通过对口协作机制,联合兄弟高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会,牵头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形成大中小学育人资源之间的价值同构、系统集成、协调互动、有序流动,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思想库。三是搭建矩阵式协同育人平台。学院积极同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优秀校友等实现实践育人社会资源的共荣共享,打造“大思政课”建设示范区。通过多方资源链接、协同联动,开展科普中国、志愿服务、文明劝导、特色党日等一系列区校联动、校社融合、校企联合活动,真正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杨小军 翦 丹 李伏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