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作者:杨贵庆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7版)

      【专家点评】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落实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行动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明确强调,这意味着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消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注入不竭动力。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宏观层面,构建了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格局,例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的城镇群发展奠定了重大基础设施条件。在中观层面,促进了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布局优化,例如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规划建设,标志着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新高度。在微观层面,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例如“15分钟生活圈”导则的制定实施,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四川成都等城市社区规划师融入老旧城区居住地进行改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开展社区微更新,福建莆田将文化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等案例,都切实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

      应当看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城镇数量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人居环境品质的要求日益高标准、多样化,不仅是物质层面需求增加,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提升。在数字技术普及的今天,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智能化水平迅猛发展,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可从下列角度不断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与效果。

      加强区域协调,促进城乡统筹。通过编制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布局区域性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消除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城乡要素双向平等流动奠定格局。

      倡导社区参与,实现共治共享。通过推广城市社区规划师制度,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注重营造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良好氛围,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百姓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得以精准解决,最终实现人居环境建设的共治共享。

      重视赓续文脉,倡导人文关怀。人居环境既有物质性内容,又有非物质性内容。除了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的物质条件,还应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体现对各类人群,尤其是老少人群的人文关怀。我国不少城市都有历史传统街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传统街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条件亟待改善。此时,尤其要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既要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改善人居环境、保障民生,又要在保障民生的目标下保护历史街区,让城市人居环境的历史性和现代性共存共生。

      总之,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应当通过高质量实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作者:杨贵庆,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李晓、张景华、周洪双、王思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