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光明时评】“土秀才”评职称将改变什么

    作者:李咏瑾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02版)

      【光明时评】

      “职称”与“农村”看似两不搭界,不过近年来,我国不少乡村悄然兴起了“职称热”,一批批农民被评为初级、中级乃至高级职称。借由职称评定,广袤山乡之上,劳动者生产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为农民评职称,贵在有的放矢。参与职称评审的农民,皆为相关地域内以农业生产经营为职业,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农业社会化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且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骨干人员。具体评定中,以其从事的农业生产规模、示范效应、服务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作为主要依据。简言之,获评者既要具备扎实的农业实践基础,又要具备一定范围内的影响示范作用,这是如今我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高素质农民所提出的必然要求。让农村“土专家”拥有专业技术身份,不仅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也提升了高素质农民的获得感,让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能够被看见、被认同,更加地感受到“农民”这一职业的社会尊崇感。

      为农民评职称,重在“因地制宜”。有别于传统职称评定要求评审对象在学历、论文、资历等方面硬性达标,“土秀才”们所参与的职称评定以实绩作为第一要素,更“接地气”,评审标准也更符合高素质农民的特点:只要实实在在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创收增收,且注重生态保护、遵守法律法规,这些拔尖的农家好手们便能“零基础”参与职称评定,甚至能直接“一步到位”获评相应的高级职称。这样“自下而上”的人才成长方式,恰与传统农科专家院校出身、再深入田间地头的“科班”培养模式互为补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完善我国现有职称评定框架、探索和深化职称评定改革的积极尝试。

      农民评职称,有助于充分释放这一群体助力乡村建设的效能。在多个基层试点地区,取得职称的农民可享受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先纳入区域人才项目,优先作为乡土专家参与“特聘农技员”计划,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信贷、金融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这都极大提升了农民职称的“含金量”。这也将更加激励获评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如带头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组织农业技能培训项目、结对帮扶生产能力还较为落后的农户等,通过社会示范效应的扩大,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农技人才加快成长,从而促使专业技术职称所带来的推广效应实现长效常态化延伸。

      让更多“土秀才”竞相涌现并有大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完善相关培训及人才培养体系,加快补齐现有“短板”。农村职称评定打破了针对参评者既往学历的要求,更应该通过不断深化培训和教育,及时弥补“土专家”们在农业基础理论上存在的不足。要搭建更多交流平台,顺畅该群体与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不断更新他们的生产理念和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成长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现代化农业专家,登上更大的干事创业的舞台。

      农民职称评定,值得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农业人才梯队式培养机制。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带动广大农民“依技取职”“依职傍身”,让当好职业农民就像其他高层次职业一样,有干头有奔头。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和汇聚,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有力的支撑。

      (作者:李咏瑾,系媒体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