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欧盟“碳关税”艰难登场

    作者:本报记者 邓宇飞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16版)

      在经历长达半年的多方谈判和磋商后,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于12月13日和18日分别宣布,就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和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达成协议,欧盟的“碳关税”终于亮相。欧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兑现其“雄心勃勃”的低碳转型立法计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而全球各国对“碳关税”话语权的争夺将日益激烈。

    “马拉松式”谈判促成的协议

      今年6月22日,欧洲议会通过“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立法,希望在未来对欧盟进口的水泥和部分电力等碳密集型产品收取所谓的“碳关税”,也就是对从碳价较低的国家进口的高碳商品征税,或要求进口商购买排放配额。自此,欧洲三大政治机构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均形成了各自版本的“碳关税”方案。

      为推动三个不同版本的方案最终达成一致,三大机构在今年进行了四次三方讨论协商。在达成协议后,欧洲议会人民党党团副主席埃丝特·德朗格激动地表示,她在上周参加了超过30个小时的谈判。有谈判代表也暗示,因为某些国家的拖延,谈判一度变得非常艰难。捷克环境部长表示,这是“欧洲气候政策的胜利”,欧盟依然处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前沿”。

      从最终达成的方案来看,为了能推动政策落地,欧盟的政策制定者选择了折中方案。对比原版方案,最终协议中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的实施时间从2023年1月推迟到了2023年10月。机制所涵盖的行业领域明确在钢铁、铝、水泥、化肥和电力行业,而此前欧洲议会方案中提出的有机化学、塑料等行业只纳入未来欧委会应继续监测评估的范围内。最终方案也包含了很多全球率先的提议,包括未来对航运业进行碳定价和碳配额的方案。

    目标远大而道路曲折

      欧盟理事会的声明表示,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和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将在未来一同运作,以防止欧盟境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被以商品生产的方式转移到非欧盟国家,最终无法实现欧盟减排的目标。欧盟将继续把碳排放交易系统作为解决减排问题的主要工具之一。

      欧盟发布的数据表明,当前欧盟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涵盖了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约40%。自2005年引入以来,欧盟已经减少了41%的碳排放量。而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将推动到2030年把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行业的总体减排目标提高到62%。

      有参与相关谈判的官员向欧洲媒体透露,欧盟整体工业都面临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要在推进欧盟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同时解决当前的能源困局,非常具有挑战性。欧洲媒体《政治报》就在近期报道中指出,多年来,欧盟一直过度依赖碳定价作为其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工具,但是在真正的能源转型中却没有投入更多。

      有分析认为,谈判虽然最终达成一致,但是具体实施细节上仍有许多未能解决的“敞口”,这是当前欧盟乃至全球各国能源转型遭遇不确定因素干扰的体现。很多参与谈判的国家都认为,如果推行不当,将加剧部分国家的能源短缺问题,甚至带来政治动荡。许多人警告,如果这样的碳交易系统得到实施,未来会有更多类似于法国“黄马甲”的抗议活动在欧洲各国出现。

    “碳关税”话语权将被各方争夺

      今年6月,美国参议员在国会提出了《清洁竞争法》,作为美国版本的“碳关税”方案。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对国外进口商与国内生产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碳排放征收碳税,以此促进产品制造商更加积极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加强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比于欧盟的“碳关税”,美国的《清洁竞争法》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来势汹汹。由于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美国国内并未能形成统一的碳市场和碳定价。因此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在建立类似的碳边境调整机制上缺少正当性。

      但随着各国纷纷把“碳关税”提上日程,“碳关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参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国对“碳关税”话语权的争夺,将为本国企业在绿色贸易竞争方面取得更多优势。对于当前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的推行方式,很多国家都认为是在迫使其他出口国接受欧盟的碳定价标准和碳市场规则,从而为欧盟自身企业带来一定竞争优势。

      但欧盟强调,欧盟的政策一样“刀刃向内”,欧盟将从2026年开始逐步取消目前为保护欧盟企业免受外国竞争而提供的免费碳排放许可。芬兰广播公司在报道中指出,在此政策下,未来芬兰的钢铁、林业和能源等行业将受到一定影响。

      (本报赫尔辛基12月19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邓宇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