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中国魔方”锁沙魔

    作者:本报记者 张文攀 王建宏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9日 10版)

        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宁夏单元展示的防沙治沙沙盘。本报记者 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走进“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地方展区宁夏单元,黄绿“交锋”的防沙治沙沙盘,带给人强大的视觉冲击。一个个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如一张大网,箍住流沙,顽强的绿就从这格子中间冒出来,锁住沙魔。宁夏的治沙技术被认为在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领域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这些麦草方格有沙漠里的“中国魔方”之称。

      曾经,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刮一场大风,沙子沿墙根和沙漠连成一片,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沙漠的进逼,让很多村庄被迫数次搬迁。

      “人民楷模”王有德的家乡就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这是一片人与沙“短兵相接”的地带。“早些年过度放牧、滥采滥伐让本就脆弱的生态不堪一击,沙子一夜埋窑洞、一碗饭里半碗沙。”王有德说,退无可退,忍无可忍,就向黄沙宣战。

      1985年,王有德来到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任副场长。自那时起,他带领林场职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边改变僵化思路治“穷”、一边改良传统手段治沙。三十多年来,他们共营造防风固沙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让沙漠从黄河东侧后退了20公里,创造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2014年,退休后的王有德成立了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继续修复荒滩、植树造林。

      在中卫沙坡头,1958年,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包兰铁路刚通车,就遭遇流沙侵袭,一度停开。面对治沙这个世界级的生态命题,几代人经过摸索,以寸草遮丈风,再引水种植沙生植物进行防风固沙,确保了包兰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盐池县,封山禁牧、治沙造林让全县200多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恢复。“随着人进沙退,黄沙窝窝早已变成了绿色家园。”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黎明自然村村民白学宝感慨。

      宁夏在腾格里沙漠探索出“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在毛乌素沙漠探索出灵武白芨滩林场“六位一体”防沙治沙发展沙区经济模式……这些治沙技术和模式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连续20多年持续减少,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1.4%提高到2021年底的16.9%。自2003年率先在全国实行全域禁牧封育以来,仅“十三五”期间宁夏就完成退化草原补播83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55.9万亩、舍饲棚圈建设2.89万户。全区天然草原植被盖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6.5%,人工草地发展到850万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本报记者 张文攀 王建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