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源起于1911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设立的机械科,是中国最早从事机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历经百十风华,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养出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院士等13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先进人物,以及3万余名社会各界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的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领导者,立足中国大地,服务与奉献社会,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机械工程学科砥砺奋进。
传承:百又十载 薪火相传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抚今追昔,卷帙尤香。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1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始终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奋斗史,是一部勇担制造强国建设重任的创业史,是一部潜心治学育英无数的光荣史。110年间,从求是书院到西南边陲小镇,从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再到紫金港校区开物苑,浙大机械人始终秉承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致力于传播与创新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
岁月峥嵘,自力更生。在1937—1946年浙大西迁办学的艰难岁月中,当时的机械工程学系力克时艰,倡导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并重,科研与生产结合,坚持出版《工程季刊》《机械工程》等多种刊物,支撑学系工业自动化处于当时科学前沿,为国家培养和保护了一批高级人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国际封锁,浙大机械主动为国分忧。机械系教师集中力量研制出我国第一套中频振动标准装置,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果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电力等重要领域,并延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大机械系在学校领导下,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浙大机械青年教师路甬祥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留学,仅用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他谢绝了导师挽留和国外公司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回国后,路甬祥开始筹建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后更名为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将其打造成为我国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的科学研究策源地与人才培养基地。路甬祥在担任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等相关部门领导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使浙大机械学科实力迅速上升,并提升了全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浙大机械人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开阔胸襟视野,加强战略前瞻布局和自我革新,坚持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突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不断提升和凝练学科的优势特色,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管理服务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笃行:人才辈出 日新月异
以创办国际一流机械学院为奋斗目标,学院强化使命愿景,开拓发展新局,通过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合作办学,努力发展成为师资水平拔尖、学生培养质量好、产学研综合实力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学院。
夯实平台,广聚英才。浙大机械学院建有全国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是211/985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建成了一支以路甬祥院士为学术领导人,谭建荣院士、杨华勇院士为学科带头人,18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31名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为骨干,“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建有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建有4个国家级教学与实践基地。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第五次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踔厉奋发,迈向一流。坚持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人才和科研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果转化、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机械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内首批通过认证的专业之一),并于2020年第四次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总体评价为显著(第一档)。近年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高校辅导员等荣誉。
坚守:立德树人 追求卓越
学院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产教思政多元融合的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领军人才、工程科学家和领导者,造就胸怀远大理想、专业本领过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德以正身,铸魂育人。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育人模式,率先开展高校三全育人教学改革实践,培养了一批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聚焦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创建“导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友+老教师”五路联动工作机制,多元融合优势互补全员育人;将家国情怀贯通“招生—课程—论文—就业”各环节的培养体系,打造卓越能力培养全过程“育人链”;会聚科技自立自强的榜样群、共建共享课程思政案例库、打造德才共育的综合实践基地群,构筑全方位育人“生态圈”,引领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服务“国之大者”的远大理想和勇攀科研高峰的卓越能力。
学以立业,助力成长。学院坚持贯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流教学和育人资源,依托优势科研团队建设数字化设计、机电控制等系列特色课程群,建设了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强化与国外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开展M.E Global云端系列讲座、研究生新星学术交流、海外名师主导课程、暑期国际工作坊等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境外交流率大幅提升。近三年,学院学子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上银优博论文奖、全国本科毕业设计大赛金奖以及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近300项。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育人成效被多家媒体报道。
行以求真,服务社会。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系统性、前沿性与实用性为统领,推动工程实践理念厚植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培育学生卓越的学科前沿视野。近年来,一大批学生深度参与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研究,并成为攻克高端装备“卡脖子”难题的骨干力量,学院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全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重大科创竞赛中屡获佳绩。学院引导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数量不断增加,并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奋斗者号”核心研发成员、航空工业某单位总工程师、“天梯奖”获得者等一大批青年才俊。
奋楫:聚焦前沿 铸就重器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双一流”学科建设,开展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的基础性、前瞻性与开拓性研究,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攻坚克难,不负使命。瞄准国家战略目标,组建大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转化,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攻克了大型盾构掘进装备机电系统自主设计制造、盾构掘进状态智能感知、大型施工装备传动系统智能运维、数字化装配机电系统等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了我国复杂机电产业的发展;首创了我国高性能加工中心数字化设计平台与软件,应用于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超大型塑料注射成型机等领域,支撑了国产重大装备的研发;攻克了高压变排基础元器件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支撑了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的自主安全可控。近10年来,学院累计科研经费总额36亿元,牵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9项。
立足转化,服务产业。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方向,打造立足浙江、覆盖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160件,技术服务转移与转化达数亿元,其中,盾构掘进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技术支撑铁建重工、中铁装备两家头部企业十年内从无到有,成功占领全球60%的市场,产品应用于国内外几千个隧道工程施工;深海组网接驳技术专利作价3000万元入股,以开创性的海洋观测网络装备技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建有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湖州绿色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7个研究院和17个研究中心,打造了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资金近20亿元。牵头制定液气密等行业国家科技规划、产业路线图和国家标准。
聚焦前沿,扩大影响。学院近年聚焦生物设计与制造、原子精度制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瞄准全球一流高校机械学科,推动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汇总青年人才信息,绘制包含100余名全球一流高校青年人才信息的机械学科前沿人才地图库,成功吸引海外50余名青年学者参加浙江大学西湖机械青年学者论坛,多名老师已入职浙江大学,并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自1985年起,学院共举办十届杭州流体传动与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FP),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2018年创办我国第一本生物制造领域英文学术期刊——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生物设计与制造),2020年入选中国科协机械工程领域高质量期刊T1目录,发起同名系列学术会议“生物设计与制造及生物材料国际会议”(BDMC),成为中国和世界生物制造领域的旗舰级会议之一。
赓续:不忘初心 再谱华章
“十四五”时期是学院实现高质量转型、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窗口期,学院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努力建成“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世界一流机械学科。
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机械工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一流教材、一流课程与一流专业建设。面向新工科建设,构建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机械工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完善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就业引导体系,让更多机械学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牵引,将流体传动及控制、重大装备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航空数字化装配技术及装备、机电系统集成及智能化等优势学科方向做大做强,培育发展原子精度制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新材料制造及装备、生物制造等新兴前沿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加强“0”到“1”的基础研究,打造国之重器,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工信交叉前沿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大机械学院将乘势而上,以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为战略导向,奋力实现“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等目标任务,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