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职称评定关系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如何将评审标准设置得更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同时产生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很多部门机构不断探索的方向。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将健康科普纳入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核标准之中,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为激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所长、建立机制作出了有益探索。
以不久前上海市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上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例,其明确加入了“加强健康科普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以及“科普作品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等内容,对公共卫生类别医师重点评价包括健康教育和科普等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细则中,则明确了在一些特定平台上发表与申报专业相关的科普作品可以作为成果提交。新的内容看起来不比发表科研论文容易,但毫无疑问,这些职称申报的新选项,一方面顺应了破除当前亟须解决的“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问题大趋势,另一方面也让象牙塔中束之高阁的知识有了更广范围的实用价值。
与之类似,河北、天津、广东、河南、吉林等地的医疗机构,也都相继出台了卫生专业人员职称评审改革方案,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了职称评定或评优考核当中,彰显了对健康科普工作的重视。可以说,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帮助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而且对国家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有着基础性的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人们更多的是享受成果而不知原理,对科学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多多少少都遇到过有关抗疫的虚假信息和谣言,譬如不时传出的“喝白酒能预防病毒传播”“放鞭炮能驱散新冠肺炎”以及诸多出现在“相亲相爱一家人”家族群的各种“灵丹妙药”,影响了普通人对正确健康防护信息的接收和认知。
事实上,据有关部门统计,虽然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从2010年的3.27%上升到了2020年的10.56%,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该比例并不能满足我国的现实需求。没有全社会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拥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创新群体,更难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地基。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作为激活人才活力的“指挥棒”,职称评定标准理应随着时代前进和现实需求变化而变化。将科普工作成果纳入标准,满足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自身专业价值和学科社会责任的需求,也让扎根基层一线的群体有了新的职业发展上升渠道,有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像有评论指出的,做科普并非易事,倘若一个科研人员对本领域科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其实是很难深入浅出地向不同人群分享专业内容。相信,各地不断推出的更加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标准,也将为专业技术人士提供更多干事创业的动力。
(作者:赵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