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永志不忘 继往开来

    ——二〇二二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刘已粲 苏雁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4日 07版)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博摄

      国行公祭,祀我殇胞。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5年前的这一天,南京城破,短短6周内,30万同胞惨遭杀戮,三分之一建筑被毁,大量财物遭到掠夺……

      战争的炮火虽已远去,但累累白骨仍在无声诉说,历史真相不容磨灭!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隆重举行。以国家的名义,隔着岁月回望,只为缅怀同胞,致敬英烈,祈愿和平永驻。

    举城致哀 山河同悲

      8时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祭广场上,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将国旗升顶后,又缓缓降下。冬日的寒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以国之名,为85年前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同胞而半垂,也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半垂。

      10时整,公祭仪式正式开始。高亢振奋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约3000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南京市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12个社区和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6家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步举行悼念活动。

      10时01分,防空警报划破天际,全场默哀。这一刻,全城警报响起,街头所有红灯亮起,车船停驶鸣笛,行人就地默哀。默哀毕,在《国家公祭献曲》的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将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约10时23分,来自南京中华中学的85名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久久回荡的钟声,仿佛诉说着对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钟声是对死难者的哀悼之音,更是警示之声,警示我们不忘历史,警示我们不忘肩上的使命。”撞响“和平大钟”的代表之一、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表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93岁的夏淑琴老人和95岁的葛道荣老人代表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来到现场,为历史作证。遗憾的是,过去一年,又有7位幸存者永远离开。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54位。

    携手与共 凝聚力量

      “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记忆,更是世界记忆,牢记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守护和平。”这是已定居南京的英国人贺福第三次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今天,《为了共同的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征集藏品展》在纪念馆拉开帷幕,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背后,凝聚着世界人民祈愿和平的共同心愿——

      85年前,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一架16毫米摄影机,悄悄地将镜头对准了遭受日军暴行的南京市民,2019年,经过进一步挖掘整理,37分钟版的马吉影像入藏纪念馆;1997年,日本小学历史教师松冈环开始调查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历经重重困难,最终留下了250名侵华日军士兵的口述资料,并于2006年捐赠给资料馆;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加拿大检察官亨利·诺兰带领检方收集了大量证据指控松井石根在南京大屠杀暴行中负有主要责任,2017年以来,旅加华人余承璋收集整理出33册3000多页“诺兰档案”,包括诺兰生平资料、证书和手稿等,并于2019年捐赠给纪念馆……

      “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共有19.2万余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各国友人和海外华人的征集和捐赠,他们对历史真相不懈追寻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纪念馆文物部主任艾德林介绍。

      此刻,在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哀思也正在回荡。2019年,来自韩国的95后女孩姜哈娜走进这里,申请成为一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3年多来,姜哈娜接待了数百名观众,她表示:“和平来之不易,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珍爱和平。”

      自2008年开始,陆续有来自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的志愿者来到南京。如今,纪念馆汇聚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紫金草国际志愿者。他们用不同语言,通过志愿讲解、翻译史料、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

    薪火相传 砥砺奋进

      夕阳西下,夜色渐浓,18时30分,“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活动在纪念馆内举行。活动现场,蜡烛陆续点亮,点点烛光汇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一场线上“烛光祭”活动同步举行,人们的哀思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互联网交相传递。

      近年来,往来纪念馆的人群中,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据介绍,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员数,已从最初的60人发展至22984人。

      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高山生前常来纪念馆参加志愿讲解,他的儿子李真铭也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李真铭说:“我有责任接替父亲,将历史的真相告诉观众。”

      8月15日,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意味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女儿常小梅是传承人之一,常小梅说:“作为幸存者后代和历史记忆传承人,我们担负着更重的使命和责任。”

      12月,南京市600多所中小学结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丰富的活动。13日上午,来自江苏、辽宁等全国40多所小学的师生代表,还通过网络云课堂共上一堂主题班会课,一起倾听历史、朗读国家公祭读本和抗战家书。

      参加完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校区高二学生薛延涛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要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增长知识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努力。”

      (本报南京12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刘已粲 苏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