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家园协同”水平 决定幼教质量

    作者:窦 岚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3日 14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是对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广泛教育共识和协同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更大、更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园协同共育的程度。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家园协同育人工作,绝大多数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交流平台,家园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家园协同育人还存在着诸多形式化问题,主要是家园协同深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合力,实效性有待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园协同意愿不强、协同地位不平等、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但究其根本,应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存在的诸多理念差异和认知冲突。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往往会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造成幼儿园的教育成效不仅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延续和拓展,甚至还会被消减。笔者认为,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有责任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牵头、引导作用。

      一是讲清楚学前教育的家庭责任,着力转变部分家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家庭只负责养育”等错误观念。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有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但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多数家长存在着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责任认识不清、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诸如重养轻教、溺爱、过高期望等等。2021年10月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对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幼儿园在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责任。幼儿园应切实担负起责任,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家长全面科学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责任内涵,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构建孩子完整的人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是讲清楚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着力转变部分家长“知识本位”等思想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幼儿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游戏最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在游戏中,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究、认识周围世界,形成和发展着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安吉游戏”(即由安吉县幼儿园率先探索的以游戏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生动证明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中的独特价值,而此类模式的推广,伴随着家长思想的转变过程,从开始的质疑、观望到后来的坚定支持、合作共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深化家园合作共育,必须向家长讲清楚幼儿园为什么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讲清楚游戏和生活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使家长在思想和行动上支持、配合幼儿园全面实施科学保教,强化家园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给幼儿创造更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三是讲清楚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着力转变部分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观念。目前,学界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及其成因已有较多研究,各级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力度,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其中,除了部分幼儿教师专业性不强外,很大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家长们的思维,以致一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要实施“小学化”知识培训,把学前教育办成了“提前教育”。近年来,一些优质幼儿园大班孩子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孩子基本上都到了校外培训机构接受“学前班”培训,“双减”背景下,一些家长仍然想方设法超前对幼儿开展“小学化”教育。所以,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首先要解决家长的思想认识问题。应通过家长培训等形式,讲清楚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着力解决部分家长超前“抢跑”等思想认识问题。有小学教师提出,在学前阶段,宁可让家长什么都不做,也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小学化”培训,这样做不仅对孩子伤害大,还扰乱了小学正常的教育秩序,影响了育人生态。

      四是讲清楚幼小科学衔接的零起点教学政策,着力转变部分家长“怕上小学跟不上”等观念,缓解其压力和焦虑。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经常有家长问:“幼儿园不教文化课,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压力和教育焦虑。长期以来,小学一年级课程比较难、教学进度比较快,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小衔接坡度过“陡”,使得一些家长和幼儿园被动卷入了“小学化”的旋涡。《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做好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做出了详尽部署和安排,从2022年秋季入学起,所有幼儿园和小学已全面实施幼小衔接工作,全面实现小学零起点教学,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将设置幼小衔接过渡期,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等方式,科学调整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内容梯度,放慢教学进度,减缓衔接坡度,切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

      五是讲清楚新时代中高考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真实需求,着力转变部分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着偏离党的教育方针、“应试教育”倾向大行其道等问题,形成了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这种顽瘴痼疾已不同程度地延伸和渗透到了学前教育领域,造成了严重的教育内卷。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素质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有不少家长认为,高考改革不管怎么改,最终录取还得看分数,所以从幼儿园起,就应该追求“考高分”。各级教育部门和幼儿园应组织专业力量,全面系统地向家长讲清楚当前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大变化,讲清楚新的中高考改革的命题更加注重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更加注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考查,讲清楚新的中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和引领作用,讲清楚未来中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讲清楚单纯靠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中高考改革的需要和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切实转变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

      (作者:窦 岚,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