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大观】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铜镜如同方方圆圆的窗口,透过它们,可以窥见古人的生活、科技、艺术和审美情趣。
日前,由湖南博物院策划的“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正式对观众开放。展览甄选200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涵盖从战国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
华夏先祖临水照影,所用的水鉴逐渐演变为青铜制作的镜鉴。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铜镜的制造工艺日趋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铸造减少,而日常用器增加,铜镜成为青铜器中迅猛发展的品类。
在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高峰期。西汉早期,铜镜纹饰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之后,草叶纹镜、星云纹镜、铭带纹镜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铜镜逐渐兴盛,铜镜更明显地承载了禳灾祈福等功用。
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神仙方术及谶纬、五行学说流行于世,四神、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等神人异兽及博局纹皆入铜镜纹饰,且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直至魏晋。这一时期,鎏金、描金、彩绘等特种工艺在铜镜上的运用,也推动了铜镜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了应用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透光镜等新种类。
在隋唐时期,中国迎来铜镜发展史上的鼎盛期。隋代铜镜具有承上启下的风格,其中十二生肖纹、团花纹镜最有特点。继之而起的唐朝,铜镜铸造业空前兴盛,铜镜造型创新发展,纹饰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融入多元文化特征,装饰手法出现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新工艺,布局结构采用广画面式,打破了汉代以来的分区格律体结构。此时的诗词歌赋、传奇等文学作品也常常出现在铜镜中,镜铭亦大量引用唐诗佳句,充分体现了铜镜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
宋金时期,商业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同时增加铅和锌的含量,这就使得铜镜更注重实用。在纹饰表现上,随着民间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的绚烂多姿,铜镜上出现了商标铭文等内容,展现出的现实生活题材活泼生动,并富有人文气息。
明清时期的铜镜铸造呈江河日下之势,缺乏汉唐镜的神韵。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千家万户。然而,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一直映照至今。
据了解,本次展览采用铜镜与图文背景板、屏风融为一体的风格,通过把铜镜与拓片同框陈列等多种表现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铜镜的多元风貌。
为了使观众进一步感受铜镜之意趣与魅力,策展团队还在展览中设计了场景互动区。互动区的设计圆融了禅意与自然美学,低矮的实木妆台上陈设着铜镜、镜架以及生活器具等仿制品,温暖雅致。观众不仅可以欣赏铜镜,还可化身镜中人,端坐于铜镜前,体味古人的风雅和情趣。
本次展览将展至2023年12月,展览期间免费对公众开放。
(本报记者 赵嘉伟 本报通讯员 吴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