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通德通识 方成大器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程晓 李华君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1日 06版)

      大学是与经典做伴的“修身”宝地。如何让学生在四年里通古今、通中外、通文理、通知行,完成从读教材到读经典、从学做题到学做人、从我的人生别人做主到我的人生自己做主转型?

      武汉大学给出答案:这不仅需要专业教育,更需要通识教育。武大通识教育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为理念,以“成人、知天、铸魂”为目标,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相统一”为主线,是每名新生破茧为蝶、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涵养“博”与“雅”的君子品格

      入学时,开学报告中关于“何为人,何以成人,成为何人”的提问,让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孙可同学疑惑不解。

      “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在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看来,所谓“成人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情、有人格的人;一个有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魂的人;一个有高尚人品、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武大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开始了早期通识选修课程的探索。

      如今,武大已形成了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三大导引为基础,通识讲堂和通识选修课为重要支撑,多位一体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在每门课中,各有侧重地贯穿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

      中外经典典籍浩如烟海,如何善加择取?《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研读12部中外经典著作,阐释仁爱、使命、博爱、审美、自由和理性;《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精选10部自然科学经典,帮助学生增强对自然科学起源、发展和方法的兴趣,培养理性判断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与经典相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刘建鑫同学在《论语》中,体悟“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仁”;熊恒同学在《庄子》中,体会人生命中最朴素的那份纯真——天性;艾珊羽同学在《物种起源》里,看见生命之树枝繁叶茂、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付虹洁同学在《理想国》中,跟随柏拉图的步伐探访“洞喻理论”的奥义……

      在通识教育的熏陶下,孙可明白了:“我要想成为一名工科人才,就要先成为人,成为一名博雅君子。”

      课堂有限,思想无限。导引课以期末论文的形式结课,鼓励学生写下所学所得、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学校还会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

      “同学们结合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剖析个体与社会,彰显了思辨的魅力。”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读完《优秀论文集》后,忍不住感叹,“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逻辑的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如弘毅学堂王欣的《蝶梦庄周》,化身蝴蝶与庄子共话‘物化’与‘逍遥’,想象丰富、文辞优美;又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吴宗罗的《‘德治’与‘法治’的碰撞》,假想了孔子与孟德斯鸠的辩论,现场感十足……”

      今年年初,学校首次将通识教育必修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带入高三课堂,面向131位外语类保送生。

      “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是高三刘凡熙同学初次对导引课的印象。和刘凡熙一样,大家都期待能在阅读和讨论中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看世界,成为一个有专业知识更有人文情怀的中国人。

    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动力

      “同学们分享的书目丰富多样,充满个性!”“大家表达欲很强。”“有的理工科学生却能对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了若指掌。”……这是通识课程团队教师跨学科集体备课的一个场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识课程团队集结了数百名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优秀教师,组成了“超级团队”。他们常年跨学科集体备课,共同交流教学经验,针对课堂上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吸纳教学技巧、切磋学术。

      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先生们或携着老式的公文包,或戴着青春的鸭舌帽,风格各异、巧思独运,温和而自信地走上三尺讲台,为学生打开一扇由“专”向“通”的大门。

      用经典作家的关键词来命名老师风格,有苏格拉底“走出洞穴”型,柏拉图“永远对话”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型,杜甫“广庇天下”型,李白“且放白鹿”型,王维“空翠湿人衣”型……

      老师乐教,学生乐学。武大师生间广为流传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的讲课现场,一座难求,连讲台上都坐满了学生。

      “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授课风格,铸成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和现实语境的双重回归,用兼收并蓄、兼济天下来破解同学们从高中带来的标答思维。”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介绍,通识教育坚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精神,让学生爱“上”通识课。

      “以前,老师是一位传授者、讲授者;现在,老师更像一位倾听者、指导者。”秦一帆同学回忆在小班研讨上,第一次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上课,颇为感慨。

      据学校统计,经过通识课程学习后,申请入党的学生占比大幅超过往年,参加西部支教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越来越多,本科生近5年各种竞赛获奖数量逐年上升。

      受益者不仅是本科生。教师跨专业备课,研究生跨专业当助教。文学院2020届博士生李远在读期间连续担任通识课助教,毕业后入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任职助教中习得的多种能力应用于教学实践,成为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之一。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或许毕业后,再回头看的时候,记忆里不只有漫天的樱花、古朴的城堡,还有研读经典时的沉思与领悟、小班研讨时的碰撞与激情……

      通德通识,方成大器,斯为大人。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程晓 李华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