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2月2日电(记者章文 通讯员奉青玲)记者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获悉,12月1日,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组织最后一次全系统综合演练,进一步检验了着陆场系统搜救回收任务组织能力、着陆现场航天员救援的组织实施能力。目前,东风着陆场直升机搜救分队、空运机动搜救分队、地面搜救分队、着陆区周边民兵分队等各方搜救力量已经就绪,东风着陆场做好了迎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圆满完成此次搜救回收任务,东风着陆场制定了飞船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加强了预案研究,重点开展了返回舱倒扣、舱口被掩埋、舱体变形等极端情况的处置训练,确保飞船返回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
“这次搜救回收任务最大的难点是极寒和夜间条件,夜间搜索发现目标难、夜间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
在夜间严寒天气搜救航天员,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为此,东风着陆场针对夜间搜索难题进行了技术升级。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在着陆场应用,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搜索引导体系;研制了国内首款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我们筹措了夜间搜救航天员需要的各种照明器材。对地面车辆装备加装了大功率的探照灯,在车辆尾顶部安装了爆闪灯、荧光旗,来保证行进车队的视线。在空中分队飞机上也加装了探照灯。”神舟十四号搜救回收任务指挥员冯超说。
针对极寒条件可能导致机械设备低温启动困难、电子设备工作异常、电池续航能力降低等,东风着陆场对所有野外工作设备都进行了抗低温防护,车辆加装了低温启动装置,通信设备配足了备用电池,着陆现场临时搭建场所均按8小时供暖配齐电力保障设施。
同时,对医监医保医疗救护车进行了维护和升级,在极寒条件下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用热水洗漱。“针对夜间返回、低温环境,我们加装了燃油暖风机调节车厢温度,20分钟内可将舱内温度升高至20摄氏度以上,还为航天员准备了保温毯、保温被和暖宝宝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航天员医疗救护队队长吴冬惠说。
为了让搜救队员熟悉搜救环境,各搜救力量进场以来,东风着陆场分阶段组织了多次训练演练。直升机分队通过14个场次的夜航训练和降落训练,突破了直升机夜间在戈壁软沙区降落的关键技术;地面分队对着陆区进行了地毯式勘察,详细记录和整理了车辆易通行轨迹,为夜间快速机动做好了准备。
卞韩城说:“我们已经组织了两次空地协同训练、3次全系统综合演练,按计划完成了飞船返回前的各项训练演练工作。目前,东风着陆场所有搜救力量和装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具备执行搜救任务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