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总体要求,立足齐鲁大地,根植农业教育,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建引领 牢记国之大者
学校坚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构建“大思政”格局。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开设“新时代大讲堂”,用好第二课堂和学校、社会两个实践育人环境,形成思政育人协同效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思政课建设“八个相统一”和思政课教师“六要”要求,先后荣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奖教金”“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等荣誉,并荣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凸显耕读特色。发挥涉农高校优势,建设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博物馆,组织开展“三下乡”,提升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推进新农科建设 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对标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明确“以农为基、以工为主、农工融合”学科专业定位,提出“新农科”建设思路、原则和路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医生”式复合应用型人才。
着力打造为农特色。建立“知农爱农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农工融合教育教学体系,本科专业集群化,建设新农科改革项目27项,立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加强农业特色第二课堂建设,组织涉农助农社会实践。
深化校企融合发展。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课程资源,共施教学过程,共育教师队伍,扩展校企合作深度广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校企“双主体五共同”协同育人模式,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建本科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成大学生“众创空间”,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多项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项。
推进师资队伍应用转型。完善绩效分配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引进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人才,鼓励教职工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
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身体素质。融合农业生产劳动,打造特色体育教学模式,设置俱乐部式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引入“校园阳光跑App”记录学生课外锻炼,落实“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能毕业”要求。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发挥艺术人文学科美育资源优势,完善美育理论课程体系,建成美育通识理论课程70门。鼓励教师开设中国画、剪纸、陶艺、毛毡工艺等艺术工作坊。
倡导学生崇尚劳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学年设置劳动实践周,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全面融入“三知三爱”教育,结合农业工程训练,体现农工融合特色。
推进综合改革 赋能人才培养
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总抓手,强化各领域改革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形成改革合力,赋能人才培养。
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修订科研奖励办法,注重成果应用转化,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改革学生评价。完善德育评价,德育成绩纳入综合测评,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索学分制德育评价方式。修订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更加注重综合发展评价。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
改革领导干部评价。明确领导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明确从事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融入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张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