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去灵台吃面

    作者:李满强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5日 15版)

      甘肃是面食王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兰州牛肉面之外,浆水面、炒炮、搓鱼子、尕面片、拌面、扁豆面等,都是极具特色的面食。当然,在这个香味四溢的版图里,少不了灵台手工面。

      灵台地处陇东塬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冬小麦筋大面细,灵台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我是平凉本地人,知道灵台手工面好吃,但一直没有机会品尝。2016年夏天,平凉市举办了一次文学创作改稿会,邀请的嘉宾以南方刊物的编辑居多。带他们品尝了羊肉泡馍、手抓肉等美食之后,又带他们品尝了手工面。那次吃面,大家都很尽兴,说在南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朋友说,要吃到正宗的灵台手工面,还得到邵寨塬上去。一晃数年过去,心里一直惦记着。

      壬寅年八月,几个朋友一同翻过六盘山,前往灵台游玩。一天晚上小酌了几杯,第二天胃里酒气未散,想着中午要是能吃一碗酸汤面就好了,于是驱车来到了邵寨镇,心心念念的手工面终于上场了。先是“汤细”,后是“汤宽”,然后是“宽干”,接下来又是“汤细”……面条筋道爽口,汤汁酸辣有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吃得酣畅淋漓。

      灵台手工面也叫“涎水面”或“龙须面”,俗称“一口香”。它好吃,核心在“手工”二字上。在我们陇东地区,和面、揉面、擀面、切面是许多农村媳妇的看家手艺。在一张偌大的杏木案板上,把一坨揉好的面擀到薄如蝉翼,厚度匀称,切成宽约两三毫米、长约二尺的条状,细软绵长,没有多年的练习是制作不出来的。在工业化的今天,很多传统的手艺都被人们抛弃了,但在灵台,手工面却保存了下来,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对面的热爱和一种饮食文化自信。这样擀、切出来的面条,再佐以“五色”的汤汁——红(胡萝卜)、白(豆腐)、黄(黄花菜)、绿(葱花)、黑(黑木耳),一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色香味俱全的手工面,不让你胃口大开才怪呢!

      灵台手工面因场合不同,有不同的名字。老人过寿吃“长寿面”;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吉利面”,寓意孩子长命百岁;正月初一吃“过年面”;正月初七吃“拉魂面”,寓意幸福长久;麦子收完吃“挂镰面”;在新婚的第二天吃“喜面”,寓意新人情丝不断;新媳妇结婚第四天做的面叫“试刀面”,这面越宽越显得媳妇心底宽厚;在贵宾到来或朋友相聚时吃的是“待客面”,寓意友谊长存;而无论喜宴还是丧宴,最后一道主食都叫“四喜面”,吃过的人都会吉祥如意。就连“一口香”这个名字,也体现着灵台人细腻的心思。以前农村生活清苦,农家人都很能吃,若是大碗的话,主人供不过来,于是换成口径二寸的小碗,再能吃的人,吃上几碗,即便还没吃饱,也不好意思继续吃了。而今,则是另一种情形——在品尝了各种菜肴和面食后,胃里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这时候一小碗汤面上桌,是压轴,是对胃最为妥帖的慰藉。

      一碗看似简单的汤面,串起了普通人的一生,也映照出生活的变迁。

      (作者:李满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