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韩建交30周年,30年来两国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巨大发展,未来中韩应如何落实两国元首在G20峰会双边会晤时达成的共识,进一步激发经贸发展新动能?两国媒体在促进中韩友好关系上又应发挥怎样的作用?11月22日,由中国外文局和21世纪韩中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韩媒体高层对话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30余位嘉宾相聚云端,围绕“新起点、新机遇、新发展:共创两国关系美好未来”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交流。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在致辞中指出,新闻媒体是中韩两国民众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也是两国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希望两国媒体准确把握中韩关系的主流和方向,担负起促进中韩友好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凝聚双方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更多讲述两国互信互助、互惠互利、互敬互爱的好故事,传播理性声音,消除隔阂误解,引导双方民众正确认识中韩关系,为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凝聚广泛舆论共识,汇聚更多正能量。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第一次官全炳极表示,目前韩中关系已经迎来了而立之年,以此前积累的年轮和智慧为基础,双方的相互信赖和合作关系将更加走向成熟。媒体的责任是凝缩事实,媒体在切实感受到责任感和自身作用的同时,需要下大力气来共同突破韩中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障碍,而危机转化为机遇的力量就在两国媒体工作者的笔尖上。媒体是人民的眼睛和耳朵,两国媒体应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来更好地了解对方国家,期待两国媒体高层人士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凝聚经贸合作共识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中韩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两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将为中韩经贸合作的持续增长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中韩两国在可再生能源、尖端材料、生物制药、智能物流、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高技术领域和新兴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发展潜力。例如,在新能源领域,韩国汽车企业已经在中国广东新建了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基地。
韩国世宗律师事务所代表律师金斗植表示,今年实施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可以实质性地深化两国经济合作。与此同时,也应加快韩中自贸协定中服务贸易、投资方面的后续协商步伐。两国应积极利用已有的合作机制增进经济合作,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发展更加成熟稳健的合作关系。
“中国经济增长,韩国经济也随之增长;中国出口做得好,韩国也从中受益,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韩国亚洲经济报社社长吴钟锡表示,2021年韩中贸易额突破了3600亿美元大关,韩国经济很难与中国经济脱钩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两国能够互惠共赢的供应链合作方式和新的增长点,构建面向未来的互惠合作关系。
有观点认为,中韩两国产业竞争性正在增强,而互补性却在降低。对此,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陈学慧认为,中韩部分企业或产业形成竞争在所难免,但不能把局部问题扩大化。事实证明,中韩两国在经贸领域存在坚实的合作基础,两国合作正快速提质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紧密相连,在全球产业分工上仍然保持着很强的互补性,无法替代。中韩经贸合作未来仍大有可为。
增进民间友好感情
对话中,两国媒体高层回顾过往合作经历,共论未来合作方向。面对近一段时间以来中韩两国民间,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受社交媒体影响对对方国家好感度下降的问题,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作用,引导两国民间感情向好发展。
香港亚洲周刊驻首尔特约记者、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指出,年轻人习惯通过社交媒体而非传统新闻媒体来认识世界,然而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洪流中有些信息是不真实的。此外,韩国媒体倾向于参考西方媒体的观点和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很多韩国知识分子也不是通过中文新闻,而是英文新闻来认识中国,因而对中国抱有偏见。为了真正实现民心相通,媒体必须发挥过滤器的作用,成为连接双方、促进交流的桥梁。
光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郭林表示,两国媒体应从长远眼光和战略层面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两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架起文明连心桥,讲好中韩之间的真故事、好故事,增进民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信任,为两国深化关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中韩两国媒体应加强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报道对方,尽可能减少信息失真,增信释疑,求同化异,为中韩两国友好交往、携手共进贡献媒体的力量。
韩联社编辑总局长曹彩姬认为,拉近两国民众之间的距离需要多层次的民间交流。两国间交流不应仅停留在高级别层面上,而是要让年轻人进行文化交流,大学之间的交流也有必要得到增加。两国媒体要注重查明事实,防止社交媒体上不真实、不准确的内容传播开来。
(本报北京11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杨逸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