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科普的意外之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科普大V 邢立达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2日 12版)

      【青春之我】 

      称霸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是生命演化这个大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成千上万个物种,形象鲜明生动,极为吸引人。这使得我从小立志将古生物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上高中时,在自学了HTML语言之后,我跃跃欲试地做了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个人网站。出乎意料,恐龙网主页第一周的访问量就达到4600多。少年时便获得这样的认同感,我坚定了要踏上古生物研究道路的信念。

      2016年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我留校从事古生物学工作,并在取得些许成果之后,坚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多平台向公众传达学科前沿的科学成果,履行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广大读者、网友的广泛支持。目前,我拥有各平台与社区的粉丝近700万,连续多年获得影响力十大科普大V等称号。不少学子考上中国地质大学,都不忘来问候我一声:“邢老师,我是看了您的书和节目才喜欢上古生物学、地质学的。”这是对我的科普工作最大的认可。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恐龙足迹化石。在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我的课题组组织和参加了上百次野外考察,有好几年野外工作超过200天,足迹遍布30多个省、区、市,以及东亚、北美、北非、欧洲等地,共发现新足迹点约百余处,新发现数万个足迹化石。

      即使这样仍远远不够。我国幅员辽阔,随着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恐龙足迹得以大量发现。但研究人员不多,即使我们像“救火队”一样,也很难找到并保护所有的新足迹。

      2020年10月10日,我在社交平台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消息。国庆期间,她和孩子杨哲睿回四川通江老家度假时,听外公说老家背后的山石上有不少鸡脚印。从小喜欢自然科学的杨哲睿就去后山观看这些鸡脚印,他当场断定这是恐龙的足迹,而且清楚说出是兽脚类恐龙留下的。孩子还说:“我是从邢立达老师的课程上读到的,不信你问问他。”

      几日后,根据这位妈妈提供的线索,我赶到了现场,并在一块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头表面发现了5个足迹。这些足迹为白垩纪早期恐龙所留,距今约1.3亿年,这些足迹化石是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当时只有5岁的杨哲睿,也成为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恐龙发现者。

      这件事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国土广袤,恐龙足迹等研究非常依赖大规模的野外踏勘。而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科普相关知识,调动公众参与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弥补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实现科普工作与科研工作互相反馈。这几年,我们通过民间线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形成了“科研-科普-科研”的良性循环,甚至起到拉动地方旅游和科普经济的重要作用。这是我做科普之初都未承想到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