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小雪万物藏 正是积蓄时

    作者:方曲韵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2日 09版)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掉落的花瓣沾满冰霜。新华社发

        在河北省遵化市,植物结了一层冰霜。新华社发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人们围炉煮茶。新华社发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  

      1200年前的一个冬夜,风雪降临,诗人白居易点起火炉,捧出新酒,轻问友人“能饮一杯无”……岁月更迭,时序轮转,此刻的北京,初雪仍在酝酿。在对雪的期盼中,我们迎来了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

      和雨水、谷雨等一样,这是一个反映降水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小雪时节,气温持续走低,彩虹消失不见,天之阳气上升,地之阴气下降,以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闭藏,转入严冬。

      大概因为雪不易得,所以尽管小雪天寒,无论古人今人,对于这一节气,依旧是多爱而少恨的——

      文人喜欢在小雪天吟诗、访友、饮酒,这并非偶然。眼下农作物大多已收获,时光变得清闲而寂寥。陆游写过一首《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可见初冬时节的凋零之美,恰是诗人的心头爱。

      雪的到来,则为清冷的冬日平添了几分情致。宋代诗人释善珍《小雪》诗曰:“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雪花飘飘洒洒、不紧不慢,尽数落于窗前,既怕狗的吠叫惊了这份宁静,又怕北风乍起坏了这份雅致,诗人对雪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则小故事,成为雪天诗意的注脚:一个“四望皎然”的雪夜,东晋名士王子猷想起好友戴逵,一条船便在夜色苍茫里驶出了。到了友人家门口,王子猷却又转身折返,有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曼妙,融化的雪水同样有妙用。《红楼梦》中写到薛宝钗的“冷香丸”,需要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妙玉的“体己茶”,则需要蟠香寺梅花上的雪一花瓮。曹公旖旎的想象力又让雪生动了几分。

      对于古时的农人来说,小雪下雪便是一个好兆头。“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农学专著《氾胜之书》里也强调了冬雪的价值:“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可以说,看到下雪,农人对来年的生产就有了信心。此外,与农事相关的俗语也有许多:“小雪小雪,拾把柴火”“到了小雪,没了农活”“到了小雪节,果树快剪截”“小雪到了天气冷,晒晒太阳猫猫冬”……古人的人生哲学与幽默尽在其中!

      于热爱生活的普通人而言,清冷萧瑟的小雪天,照样可以过得热气腾腾。“阴天下雪,喝咸菜汤”,这是“吃货”汪曾祺的冬日记忆,也是我国民间“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真实写照。在北方,人们把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存入地窖,或腌制咸菜,或积为酸菜。南方一些人家则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待到春节时,举家共享珍馐。靠海吃海的人们,则要晒鱼干,一串串海味挂在阳光底下,大大方方晒出一个丰盛的年尾。冬日的滋味,就在这一腌、一腊、一晒之间传承下去。

      “雪,绥也,水下遇寒气而凝,绥绥然下也。”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雪”。绥即安宁,那么小雪,就是小安宁。小雪簌簌飘落之时,天地变得沉静,时光也跟着慢了下来。在欢腾与热闹过后,冬日里最熨帖的,正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节气,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它让我们从这些看似惯常而颇有仪式感的习俗之中,预知季节变换,获取生活智慧。每到小雪时节,熟悉的风物又在眼前,提醒着一代代中国人:小雪至,万物藏。冬藏,并不是退避和消弭,而是积蓄和孕育。待来年春天,还天地璀璨!

      (作者:方曲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