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第二期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结业——

    “守正创新,将这份事业做好”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09版)

      11月12日晚,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汇报演出《廉吏于成龙》上演。开演前几分钟,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亲自坐镇后台,为几位年轻的“于成龙”说戏:“注意节奏”“这儿得加个拱手,这个火花就出来了”……

      开演后,尚长荣隐没观众席一角。当晚,4位于成龙的饰演者董炳义、危佳庆、杜鑫和杨东虎,都来自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此次汇报演出,也意味着第二期“尚研班”结业。

      “说起研习班,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2015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举办了第一期。疫情当下,突破重重困难,我们迎来了第二期。作为这个班的主教老师,传授知识、传授表演的经验和理念是我的责任,是天职,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尚长荣说。

      被誉为“尚长荣三部曲”之一的《廉吏于成龙》,是囊括了国内所有舞台艺术大奖的“大满贯”作品,也是第二期“尚研班”的重点教学剧目。尚长荣的表演不拘泥于固有程式,一切从人物出发,灵活运用丰富的表演形式,细腻传神地塑造了一代名臣于成龙清廉、刚正的经典形象。“尚研班”的授课打破口传心授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尚长荣多年来舞台创作的经验以及对表演艺术深刻的感悟滋养青年演员,针对传统与传承、剧本的解读、角色的塑造等多项课题进行深度剖析,提高青年演员的领悟力和创造力。研习班面向全国各艺术院团发起网络招生,最终根据演员的综合能力筛选出来自上海、北京、山东、吉林、河南等9个省市、13家艺术院团的15位学员,其中花脸11名,老生2名,武生2名。研习班还特邀老生名家李春城传授《廉吏于成龙》中另一个重要角色康亲王,特邀武生名家王立军结合优秀传统剧目《连环套·拜山》的教学,帮助学员全面深入了解戏曲人物的创作理念和塑造方法。

      如何塑造一个不同于传统戏的崭新人物形象?如何以综合性的思维完成角色?如何以时代的精神把握角色?自今年8月开班,3个月的学习,随着集中授课、影片观摩、专题讲座、分组排练、汇报演出步步推进,学员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在深入。

      “跟尚长荣老师学戏不是一味模仿,他反复强调要活学活用。”“学习尚长荣表演艺术理念,不仅是对其表演作品的研修,更是一种对精益求精、勇于突破的创作精神的传承。”学员们说。开班初期,尚长荣带领学员一章接一章“啃剧本”,边演示边解说《廉吏于成龙》的剧情,深入剖析人物心理。进入落地排后,更加注重表演的细节和情绪,尚长荣逐字逐句为学员“抠字眼”,将每一句念白和唱词的节奏、情绪和微表情掰开了、揉碎了讲,不厌其烦为学生示范身段,将凝聚自己几十年舞台经验的塑造人物手法倾囊相授。他还将当年艰辛创排新剧的故事融入教学中。

      “从两届学员来看,举办这样的研习班对于提高中青年演员的总体素质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四功五法’基本功的磨炼,等于是给中青年演员进行一次集中补课。”总结两届“尚研班”的教学感悟,尚长荣说,“我总对学员们说一句话,要弄通、弄懂什么是传统,如何继承,如何研究,如何激活,如何用传统的技法把我们的剧目和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生动感人。”

      “对青年演员来说,得到名师点拨至关重要,能跟着尚长荣老师学戏,真是梦寐以求的事。”来自国家京剧院的花脸演员危佳庆告诉记者,“表演不是一味模仿,尚老师非常注重表演细节,一句台词,一个眼神,和乐队的配合,演员之间配合,哪里要高音,哪里要压着情绪,正如他经常说的,要做到‘门儿清’,一出戏要有‘凤头、熊腰、豹尾’,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他的教学不只是教会你一个戏,而是从中体验整个表演塑造人物的方法。他教我们的抑扬顿挫、断连收放、轻重缓急、阴阳明暗‘十六字口诀’很难做到,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传承艺术,也是传承老师的精神,学戏要先学好做人。”

      汇报演出当晚,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揭牌。“这块铜牌对于我来说分量极重。它是一份新的责任、新的鞭策,也是新的起点!”走到台前,尚长荣说,“在此我们要感恩,不仅仅是感恩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京剧院,更是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些年出台的利于戏曲发展的所有政策。作为戏曲人,我们应当不负国家和广大观众的重托与信任,守正创新,将这份事业做好,用心、用力、用情地为传统艺术、为京剧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增光添彩!”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