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凡人善举谱写着人间大爱,身体力行诠释着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
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虽职业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好人”。
近年来,安徽宣城扎实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坚持不懈打造“好人宣城”,涌现出李夏、甘磊、赵玉莲、周东红、官东、吴险峰、陈长红、柯跃武、苏成龙等一大批“中国好人”。目前,宣城市共有77人当选“中国好人”,263人当选“安徽好人”,2830人当选“宣城好人”。
越来越多的宣城人,正将“中国好人”的榜样力量转化为生动实践,让文明融入城市肌理,让城市绽放文明风采。
从“宣城好人”到“好人宣城”
2019年,一个名字——李夏,感动了全国。作为一名基层纪检干部,“中国好人”李夏“硬得像颗山核桃”,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当好党规党纪“守护人”、群众利益“维护者”。他一次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向着最偏远的深山“逆行”,在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时,冲锋在前,不幸殉职,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李夏的故事,如同火苗,一灯燃百炬。他的先进事迹不仅在党员干部中掀起学习热潮,也传遍了大街小巷。群众自发为李夏送行。“李夏短暂的生命镌刻了永生的丰碑。”“像李夏一样,不做精致的利己者,做干在一线的奋斗者。”……留言铺满了各大网站。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早在1998年7月,宣城便启动了月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工作。24年来,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人员多次变化,但评选工作始终保持“从不间断、按月评选、及时发榜”,至今已开展263次月评活动。
2007年起,在月评好人的基础上,通过群众投票、评委评审等程序产生年度“感动宣城十佳人物”及提名奖,并举办现场交流活动。2009年起,市文明办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城乡基层设立道德评议会,以多种形式推荐候选人,累计50万余名群众直接参与。
2016年,宣城进一步完善了五级月评好人机制,在宣城市各行业系统全面开展“最美人物”等系列评选,形成涵盖各条战线、兼顾各个层面、覆盖各类群体的好人推荐网络。
从“宣城好人”到“好人宣城”,越来越多的人接过“好人接力棒”,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从“满城好人”到“满城新风”
初冬的暖阳照在蜿蜒的宛溪河畔,安徽好人馆宣城分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古稀老人济困助学13载——帮扶救助近千人的黄承义”“患癌妻子3年替亡夫还债15万元——诚信自强感动邻里的林水英”“80后独臂大学生村官基层写青春——办助学基金关爱贫困学子的卢志龙”“晒纸工甘当车间‘铁人’30余载——精益求精成就大国工匠的毛胜利”……行走其间,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实物,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好人”的故事。
安徽好人馆宣城分馆只是宣城市加强好人宣传的一个窗口。近年来,为进一步扩大好人影响力,宣城注重用好用活先进典型这个最鲜活的教材、最直观的导向,将“看得见的宣传”和“看不见的宣传”结合起来,弘扬新风正气。
建设一座好人馆、创作一批文艺作品、打造一条好人街、举办一场故事比赛……形式多样的宣传使这些好人家喻户晓,把文明“送”到群众家门口,“种”进群众心里头。
如今,无论是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中,还是在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主战场上,宣城市广大党员干部都自觉把“中国好人”作为示范引领,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广大青少年也纷纷以好人为榜样,争当新时代好少年。
“满城好人”,正让宣城“满城新风”。
“礼遇好人”涵养“好人生态”
“不能让道德模范寒了心,要让道德模范为全社会所尊崇。”宣城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宣城市积极探索建立关心、关爱好人的长效机制,通过物质奖励、节日慰问、政策帮扶、费用减免等多种方式,帮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市民参与到传递善举的行动中来。
宣城市出台了《宣城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教育管理办法》,建立礼遇帮扶工作机制;出台了《宣城市道德信贷暂行办法》,实施道德信贷,打通信用贷款“绿色通道”;推荐了11名道德模范当选县市区“两代表一委员”;成立了全国地级市首个专门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社会组织——宣城市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会,致力宣传、帮扶和礼遇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设立好人帮扶基金182.2万元。
如今,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宣城市领导走访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已成惯例。在春节联欢晚会、新春茶话会、大型活动开幕式等重要活动上,道德模范和各级好人也从未缺席。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本报通讯员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