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山西大学:百廿间弦歌不辍 双甲子薪火相传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3日 08版)

      表里山河,钟灵毓秀。桃李芬芳,文脉璀璨。2022年,山西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在历史文化灿烂的三晋大地,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迎来了实现高质量崛起的光明前景。

      百廿间树蕙滋兰,两甲子春华秋实。山西大学始终把“应国家之需要”作为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核,铸就“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形成“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学校抢抓发展新机遇,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续写了百廿学府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砥砺前行捍卫百廿荣光

      文瀛肇始,鸿猷初张。学脉绵延,世世相承。山西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1902年,肩负着“昌明正学、救弊扶颠”的民族梦想,山西大学的先辈们在美丽的文瀛湖畔创建了山西大学堂,作为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共同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学校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是中国近代大学创办的第二所译书院,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大学倡导“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名宿云集、人才辈出,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办学质量享誉海内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校师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革命主张。1926年,学校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成为山西早期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大学辗转多地,坚持办学;广大师生投身抗战、赤诚报国。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专门来到学校阐述党的抗日主张,领导和推动山西抗日斗争。众多师生奔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鲜血和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学在党和国家支持下,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等六个学院,沐浴着共和国的朝阳,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三晋大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西大学播撒星火,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并入北励京大学,冶金工程系并入北京钢铁学院、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独立建院,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大学办学成绩斐然,先后实现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院士、国家级科技大奖等一系列重大突破。1998年,山西大学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5年,成为最早的一批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成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高校;2022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哲学、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初心如磐,步履铿锵,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

    三尺讲台悉育天下英才

      循教育之道,铸至美之人。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的教育”作为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一流人才。在人才培育过程中,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中各环节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和育人环境培育的不断优化,使教书育人工作同向而行,同向发力,落到实处。学校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建设,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立足于为基础学科培养拔尖人才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贯通化”“学术化”“开放化”的全过程培养模式,试行“优才计划”,让更多优秀拔尖学子迈入成长成才的“快车道”。打破学科壁垒,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探索“2+2”与四年一贯制学制、学业导师制、导生制,逐步形成文、理、工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有效推进物理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学校成立三立学院(三立书院),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学院+书院的“双院”育人模式,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新高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完善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行启发式、研究性、联合式教学,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的国内外交流优势,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建设,积极开展“金课”建设。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64门课程获得山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建设着手,推动课堂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先后开设300多门通识课程,打造15门“感知山西”系列通识课程,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10大学科门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通识+专创+科创+思创”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大力倡导“学赛创”一体化,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现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近130项,省级奖项2100余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先后获得金银铜牌十余枚。

    潜心科研励志报效祖国

      学校持续在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上下功夫,开展有组织科研,逐步形成了具有山西大学特色的科研建设新局面。2021年,张靖教授、程芳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分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努力打造优质科研平台,目前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环保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些科研平台,为广大学子徜徉学术海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任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科研奖励近3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

      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华新燃气、交控集团等国有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十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山西省十多个地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有光电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固废利用等多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以及杏花村学院、合成生物学学院等多个校企合作学院,打造全省首家省校合作智库示范基地——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承担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国家级或省级的重大调研项目。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山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打造“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一体化学科交叉应用教育链条,依托大数据科学与产业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大健康研究院、绿色循环农业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山西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具有产业牵引和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院,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哲学优势学科群对接山西文旅产业,助推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事业发展。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组建对接大数据、光电、节能环保、生物基新材料等4个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学科集群。与北京大学、山西大地环境投资控股集团等兄弟单位合作成立“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协同研究中心及煤基固废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为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打造全省固废综合利用产业研发高地贡献力量。

    追求卓越绽放学科异彩

      学校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推动学位点优化调整。撤销18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15个一级学科;整合学科资源,增列法学、政治学理论、数学、艺术学理论、理论经济学等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5个;增列控制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网络空间安全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3个,特别是增列和对应调整设置了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专业人才的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土木水利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

      提出“构建一流学科生态”的建设目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持计划”,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地位;实施“双一流”学科高峰引领计划,全力推进哲学、物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学科高原建设计划”,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形成“双一流”建设新梯队;实施“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建设计划”,扎实推动学科协同发展,全面建设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生态。科学技术哲学、光学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前1%。

      紧盯国家重大科技前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持续推动科学技术哲学、量子科技、云冈学、碳基新材料、人工智能、环保生态、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的建设。物理学优势学科群对接光电信息产业,在量子保密通信、光刻机用深紫外光源等重大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与北京大学共建云冈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高层次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列入国家“考古学”急需人才专项计划,为国家培养“文物全科”本科专业人才。参与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建设,围绕碳基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流平台,引育一流人才,开展科研攻关。

    立德树人坚守初心使命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1+7”工作体系打开思政新局面,围绕立德树人一条主线,全力构建由七个子体系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十大育人工程”,努力使思政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近年来,“立心铸魂 励志成才 励行奉献”基于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育人体系、“砺心、励志、力行”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先后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晋剧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培育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入选山西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和理论宣讲示范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示范中心。

      学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扎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打造思政“金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思政引领晋步”集体备课行动入选“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获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哲学概论》《大学物理》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环境生物学》《信号与系统》《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等6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学校善用实践课堂和云端课堂,努力上好“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荣获“教育部全国百佳优秀范例”“团中央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优秀推广成果。学校团委被评为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校史青运史研学实践队被评为202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积极开展“有画面”的思政教育,通过网络云端把育人工作“做到家”,努力把“大思政课”讲得更生动立体。持续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努力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学校被认定为网络文化建设示范高校。

    团结奋进再创时代辉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大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新使命走向新征程,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战略机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力开创高质量崛起的新局面。

      学校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内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建设国内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初见成效。第二步,到2035年,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成效更加凸显,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学校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学校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整体办学水平达到新高度,建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学校按照“一一二三”发展思路,围绕“一条主线”、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理念”、推进“三大任务”,奋力谱写山西大学高质量崛起的新篇章。“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崛起”这条主线,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体现百廿山大的新担当、再现百廿山大的新辉煌。“一个目标”,就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两个理念”,就是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三大任务”,一是持续营造活跃学术文化氛围,坚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鼓励质疑与创新,鼓励个性发展,坚持学术自由,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搭台、学者唱戏、自信开放的特色山大文化,让师生享受到学术争鸣、追求真理的文化盛宴,让山大成为百廿山大该有的样子;二是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紧抓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融入京津冀发展圈,深化与区域内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把握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把山西大学高质量崛起与山西省奋力争先崛起拧成一股绳、下成一盘棋,与山西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同力同行、同频共振;三是完善基于“信任”的大学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为本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统一,以信任赢得信任,让信任变成力量。

      双甲子砥砺前行,百廿载同心致远。伴随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山西大学正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奋力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向着21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高歌前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