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立魂

    ——写在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李菲 肖人夫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9日 11版)

      他们深入一线,练就敏锐的慧眼,挖掘铸魂时代、守望正义的感人故事;他们挑灯夜战,挥动生辉的妙笔,抒写切中时弊、昂扬奋进的时代篇章;他们坚守新闻理想,以文字记录真实,用镜头传递真相。

      11月8日晚,“好记者讲好故事”2022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10位记者,深情讲述精彩故事,分享一线采访体会,展示新闻战线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优异表现,反映全国新闻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新成就,为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献礼。

    坚守一线 讲好中国故事

      好故事在现场,好记者在路上。一群不知疲倦的新闻人奔走在祖国大江南北,只为能够第一时间传递事实真相。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清澈的嗓音惊艳了世界。他们来自河北阜平——曾经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帮助这群山里娃走上大舞台的,是教师邓小岚。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杨亚红在采访邓小岚时,看到了这位79岁老人18年来的默默坚守。“邓奶奶幸福地说:‘我就知道孩子们一定能唱得好!都说咱中国小康了,可美好的生活到底什么样啊?站在冬奥舞台上的这群孩子就是最好的回答!’”杨亚红说。

      中国石油报社记者徐远震常年奔走在荒漠高原,今年是他做记者的第10年。他用石油人的奋斗故事,讲述着能源与这个时代的另一层联系。采访经历给徐远震带来很大触动:“他们让我明白了,在建设世界能源强国的征程中,‘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22年新年伊始,一则短视频传遍全网。视频中的新疆牧民大叔在帮助游客脱困后,拒绝了游客的报酬,并自豪地亮出党员徽章。大叔的身份引起千万网友热议。伊帕尔·阿卜力米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她敏锐地发现了这条新闻线索,赶到当地找到这位大叔并深入采访。她感叹:“大叔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行动让信仰变得具体可感,更打动人心。”

      与其他记者不同,战地记者拥有军人的“战斗属性”。在和平时期,边关、海岛、训练场、演兵场,就是军事新闻的源头活水。今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王琢舒奔赴俄罗斯奥伦堡州东古兹演兵场采访报道。她深情地说:“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会一直坚守我的战位,用笔触和镜头,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好样子,向世界宣告: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感受发展 记录中国速度

      长山列岛是位于山东最北端的无人岛屿,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成龙在岛上蹲守,打地铺、喝凉水、深夜出海,终于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北方岛屿上渔人与海的故事。他说:“跟着渔民深夜一两点出海,遇上风浪让我吐得肝肠寸断。但令人欣慰的是,我能记录下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奋进和幸福!”

      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是一个仅靠传统农业“望天收”的小乡村。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郝晋辉多年驻扎在村里进行跟踪报道,通过一个个平凡身影、一个个感人瞬间,记录着峒山村发生的巨变。“我今后每年都要来这里,把十里水杉、百亩樱园、千亩鱼塘、万亩香莲的图景用镜头告诉观众,让他们也感受到:我们新时代美丽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表示。

      “当河南乃至国家正在被‘中国速度’变小的时候,像我这样亿万百姓的家国梦想正在逐渐变大。”河南日报社记者董娉做记者的18年里,有12年全程参与报道河南“米”字高铁网建设。她见证了家乡河南从一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蝶变成为连天接地、通江达海的开放高地,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家乡、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而感到骄傲。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友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日报社记者左潇参与策划的新媒体创意报道——快闪店“时光博物馆”,通过新媒体技术“浓缩”了时光,高度还原物件、场景,让受众再次穿越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在这里,大家回味重温:有艰辛、有努力的过往。在这里,我们畅想憧憬:有奋斗、有梦想的未来。”他说。

    架设桥梁 传播中国声音

      2022年是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面对一些外国媒体的歪曲与抹黑,新闻工作者们并肩奋斗,坚持报道抗疫、扶贫等动人故事,道出跨越山海的相助和至艰至难时的守望,以人民情怀在国际舆论战线上勇于发声。

      新华通讯社记者眭黎曦说:“我们要用更洪亮、更清晰、更深入人心的声音,给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驰援武汉的报道中,他用扣人心弦的抗疫故事,反映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通过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员的故事,让平凡党员的不平凡得以自然流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宁去年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采访26位老人。“深潜院士”汪品先、“焊接泰斗”潘际銮、“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等国之大家纷纷走进《吾家吾国》节目。王宁说:“我要努力把‘大家’生活里简朴、事业中坚守、信仰上忠诚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观众。因为这种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基因,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本报记者 李菲 肖人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