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星期六

    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作者: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04版)

      【专家观点】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对婚姻的看法,从横向的角度讲,它结合的是社会的不同姓氏;从纵向的角度讲,它串联起了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对婚姻予以极大的尊重,婚姻当事人也非常重视维系婚姻和家庭建设。这个传统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现在出现了很多闪婚闪离的现象,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婚姻的态度不够慎重。其实,好的婚姻和好的事业一样,是需要努力经营的,有了重视之心,才会有经营之志。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社会安康,这就是《诗经》以《关雎》为首篇,热情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思想根源。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定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不够、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的道德能力和底线意识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这条伟大航船的压舱石,让这艘伟大航船不颠不扑,行稳致远。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这些年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有更高的物质追求,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家庭的和乐,社会的和谐、安宁和文明。怎样实现这一美好期望呢?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这些家风各具特色,同时又会有强烈的共性,这种共性就形成了社会风尚。唐代诗人李峤诗云:“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就是“风”的伟大力量。我们在这里说的“风”,既是小家庭的“风气”,又是社会的“风骨”和国家的“风尚”。人生如不断生长的大树,唤醒种子的第一缕和风,应该从家庭吹起;国家如川流不息的大河,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源泉,也应该从一个个家庭奔涌。希望每一个小家庭的源头活水,都能真正净化我们的心灵,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江大河。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