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星期六

    过去误诊漏诊严重,患者往往求治无门——

    这种“罕见病”,现在有了成熟诊治方案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本报通讯员 张厚地 戴欣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12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除了卒中、脑出血外,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也很危险,它叫烟雾病。该病轻则使患者失去记忆、丧失意识,重则偏瘫甚至致命。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误诊漏诊。

      据了解,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引起成人脑卒中的重要原因。该病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一个是10岁左右的孩童期;一个是30-40岁的壮年期。对很多人来说,烟雾病非常陌生,甚至一些医生也对其知之甚少。据了解,该病是因为颅内血管造影时,大脑里会出现异常密集成堆的小血管影,形态如同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因此被称为烟雾病。

      “过去认为,烟雾病是罕见病,且无法治疗。”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段炼介绍,该病最早在日本被发现,后来研究证实,患者主要以亚洲地区黄种人居多,日本、中国、韩国都是烟雾病的高发区。

      20年前的一场手术,改变了我国烟雾病诊治的现状。

      2002年,当时38岁的陈美清突发“怪病”,半身瘫痪、偏盲,后来连字也不认识了。当时人们对烟雾病知之甚少,陈美清辗转于北京、上海等地四处求医却屡屡失望。偶然间,他在网上看到了段炼关于烟雾病的讲座,于是带着希望来到了原解放军第三零七医院(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这里,陈美清被确诊为烟雾病,段炼为他成功实施了血管重建手术。术后第二天,陈美清惊喜地发现,自己能认识并读出报纸上的字了,而且说话、记忆功能也在逐渐恢复,他又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更让他开心的是,这20年,陈美清的烟雾病再没有发作。

      “2002年刚开始接诊烟雾病时,国内烟雾病从发病到确诊需要3—8年时间。患烟雾病的孩子中,3/4的人得病三四年后,智力低于同龄人;而成年人如果发病,后果更严重。根据缺血部位不同,相应的大脑功能会发生变化,而脑梗塞对成年人来说是不可逆的,因烟雾病造成的脑梗塞、脑出血,会令患者社会行为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退化,甚至会造成抑郁等精神疾病。”段炼说,如果能早诊断早治疗,80%的病人在成功治疗后可恢复正常工作。

      如何诊断这种“罕见病”呢?“头痛是烟雾病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是头痛就是烟雾病,还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段炼介绍,临床可通过无创性血管检查,如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综合判断脑血管形态和脑血流储备能力。医生也会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缺血状态。烟雾病确诊的金标准是脑血管造影。

      虽然烟雾病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但可以采用外科手术办法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血液从心脏左右的颈动脉、椎动脉流向颅底,会合成一个环岛叫基底动脉环,而烟雾病的发病位置就在环岛,即基底动脉环的血管发生了堵塞。因为环岛本身的血管出了问题,无法疏通,外科用的办法就是通过手术打开肌肉、颅骨、脑膜,将颅外的血管接进去,越过环岛,建立了一座‘高架桥’来疏通,这叫作脑血管搭桥。”段炼告诉记者,如果搭桥成功,尽管大脑环岛部位依然堵塞不通畅,但搭桥进去的血管能供应血流,这种情况下,虽然手术没有涉及病变部位,但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都能得到改善。

      前不久,由北京神经科学学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派驻第五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承办的“驱烟散雾万例新生”科普公益大讲堂举办。据介绍,该院已累计开展上万例血管重建手术,越来越多的烟雾病患者正像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享受幸福生活。20年间,该院团队完成了首个中国烟雾病大样本量临床特征分析、首个中国烟雾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首个中国烟雾病全基因扫描组研究,建立了新的烟雾病临床分级标准,牵头制定了《烟雾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来说,烟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犹如一团迷雾。我们所有的研究和努力都是为了驱散烟雾,让患者获得新生。”段炼表示,经过几十年国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虽然对烟雾病的认识和诊疗有了长足进步,但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长期预后还没有彻底阐明,全球范围内暂无规范统一的治疗原则。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开展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争取早日攻克这一难题。”段炼说。

      (本报记者 田雅婷 本报通讯员 张厚地 戴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