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食笋记

    作者:谢宗玉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15版)

      截止到昨天,家里已吃了18天小笋炒肉,天天吃,餐餐吃,吃不腻。立马又网购了四斤小干笋,估计再吃个几十天也没问题。也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好像吃不厌。细细想来,得从出差临安说起。

      临安是杭州的一个区,多山地丘陵,著名的天目山,占了多半个临安。临安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竹,各种各样的竹子,从拇指细,到碗口粗,应有尽有。这也没啥新奇的,南方山陵,不都多竹吗?然而临安有个习俗,是我走南闯北几十年从没见过的——临安人每餐饭必有竹笋,甚至每个菜都有竹笋。竹笋不但是主菜,竟还成了佐料,佐料不应该是味重的植物吗?

      脑海突然冒出一句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首打油诗正是苏轼为於潜僧的绿筠轩题的。而过去的於潜县,现在正是临安的一个镇。苏轼对笋子原本就情有独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居无竹”,在苏轼心里,究竟是指风景,还是作食料,难说得很呢。

      总之,门前屋后栽竹,成了临安人的习俗。而栽竹卖笋,则成了临安人的产业经济。竹林面积占了临安的六分之一,这在中国,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不但如此,栽培竹子竟被临安人发展成了一门科学,有专门的农林专家下乡指导。什么夏季十天一浇水,四年再盖一层土,名堂多得很。很多竹林铺了谷糠麦麸,比侍弄庄稼还要用心。年岁好的光景,一亩产出上万元,种竹大户,十几亩地,每年收益达十几万元。临安人要成精了呢。

      入乡随俗,客随主便。在临安几天,我天天跟着他们吃竹笋。吃着吃着,就把童年往事给吃出来了。我的家乡也在山区,小时候每到春天,就会上山采竹笋。山山坳坳,都有关于童年与竹笋的故事,现在嚼着异地的竹笋,一脸的唏嘘。然后,把湘菜中竹笋的各种吃法,也回忆了一遍。人间至味是清欢,临安人吃得都很清淡。清淡是挺好,可以保持笋子鲜脆甘爽的原味,可我们湘人无辣不欢,竹笋不加辣椒,就觉滋味少了几分。辣与竹笋的原味融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新滋味,那可是满齿噙香的回忆啊!

      临别之际,友人送了我一袋干笋。穿山越水带回家,我立马拆封,将一把干笋泡入清水,央求妻子晚上做辣椒笋子炒肉。红椒黄笋酱色肉,正是童年的味道。就这样,笋吃了一餐又一餐,居然像临安人一样,百吃不腻。突然有一天,儿子玩笑道:“吃多了不会中毒吧?”

      吃罢投箸,又有了新想法,临安人未品尝过湘式炒笋的美妙滋味,真让我有点锦衣夜行的感觉,若能去临安开一家炒笋店才好,顺便尝尝临安某种可以生吃的笋子,据说入口无渣,清香甘甜,颇有梨子的口感。上回没吃到,我一直惦着呢。

      (作者:谢宗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