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

    一村带三村的“共富秘籍”

    讲述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党委书记 朱仁斌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4日 12版)

      【一线讲述】

      我是一位基层干部,最关注的就是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明确表述,让我深受鼓舞——这正是我们鲁家村在做的事。

      十多年前的鲁家村还深陷贫困,路是泥巴路,房是土坯房,厕所是随意搭的,全村找不到一个垃圾箱。村集体负债高达150多万元。

      再看看周边的村子,日子都比我们好。怎么比拼赶超争上游?这成了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压在我们心上。

      穷则变,变则通。我们走访了很多富裕村,进行了一轮又一轮集体讨论,决定采取“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打造18家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用一辆观光“小火车”,把整个村子连成大景区,盘活乡村资源,走乡村旅游之路。摸索了一段时间,效果很明显。村子火了,访客多了,项目、资金、政策纷至沓来,聚人气、生财气,村集体的账本上有了大变化:2021年,村集体资产增加到2.9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约1.5万元增加到约5万元。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常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村的力量、资源有限,规模、空间也就这么大,要想再上一层楼,还得有“外援”。如果能和周边村庄抱团发展,就可以让共富的火苗燃得更旺。

      2017年,鲁家村携手赤芝村、义士塔村、南北庄村建设“田园鲁家”综合体项目,并争取到了3亿元建设资金。

      要想富,先修路。我们组建了一村带三村的工作专班,修了一条长30公里、环绕四村的两山绿道。基础设施、环保举措也随之跟进,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有一次,一家企业找到我,打算在鲁家村落地一项休闲旅游项目。但是,我考虑到项目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认为隔壁的南北庄村更加合适,便把客商引荐给了南北庄村。最终项目落地,当地的收益显而易见。

      聚合于“田园鲁家”综合体项目中,其他三个村子的村集体经济在3年内翻了一番。我们鲁家村的旅游体验项目也不断丰富,向着更加高质量迈进。

      众人拾柴火焰高。村子“抱团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明确、系统的发展规划与整体设计。另外,事情做得好不好,关键看人,尤其需要一批有想法、能吃苦的年轻人。今天,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一些人在义士塔村、赤芝村开起了民宿,生意很快红火起来。

      年轻人的到来,如同汩汩清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期待更多青年扎根乡村,挥洒汗水、实现梦想。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陆健、高建进、胡晓军、李玉兰、耿建扩、陈元秋、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赵元君、王豆豆、朱焕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