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族学生群体涵盖了维吾尔族、回族、柯尔克孜族等14个民族,人数一直保持在在校生总数的4%左右。基于民族大学生群体现状和学校实际,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各部门成立了校内辅导员工作室——“米娜工作室”,实施“三航工程”,探索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十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000余名民族优秀毕业生,现已成长为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成为维护和推动民族团结事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立足“嵌入式”帮扶,实施“成长护航”工程。“米娜工作室”以“德育为先,精准帮扶”为原则,坚持“平等不特殊、关爱不放纵、严格不严苛”,实施“嵌入融合式”管理,有效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针对性教育帮扶: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梳理总结出一套精准服务管理的“米娜工作法”,在学生入学、在校学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等不同阶段,开展精准思政工作。学校对学生开展入学后的谈心谈话,进行结对帮教、引导等精准管理措施;针对部分文化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开设课外选修课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基础知识;联合知联会、工商联成立“同心”民族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开设“微讲坛”,提升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着眼“体验式”培育,实施“实践助航”工程。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学校举办宁波话培训、甬商文化讲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包粽子、做香囊系列活动;成立“七彩风”民族艺术团,参加市、区文艺演出。创设实践平台,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成立“石榴籽”公益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民族学生提供精准帮扶;实施“创业就业赋能”行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和就业创业指导;设立“米娜民俗公益店”,义卖新疆脱贫种植户商品,反哺家乡中小学学子。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回馈社会。组建民族大学生城管义工服务队、“护河队”等公益团队,开展“文明经商”“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志愿活动;成立舞蹈社、足球社等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优势、服务奉献社会。
聚焦“开放式”引领,实施“文化领航”工程。依托区校共建的图书馆、宁波美术馆等优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讲座报告等活动,坚定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繁荣民族文化,谱写团结新篇。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展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三史”教育。开设“树人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等专题讲座。组织学生组成“追梦”宣讲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为家乡群众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体验红色文化,增强价值认同。依托浙东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建立“红色印记”文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张人亚“党章学堂”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
聚焦“三航工程”,提升民族团结意识。以“米娜工作室”为载体,精准实施三大工程,积极探索“立体帮扶引领、实践联动跟进、文化铸魂固本”的浸润式思政教育工作模式,通过成长护航、实践助航和文化领航等三大工程有效增强了民族大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提升民族团结意识。
首创“米娜工作法”,实施精准思政。根据民族学生不同的类别和特点,首创“米娜工作法”,囊括从新生入学、在校学习、实践实习到就业创业学习工作全周期,通过结对帮教、谈心引导、村社家访等精准服务管理方式,开展助学、帮困、思想教育、民族认同等精准思政工作,有效提升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依托校地资源优势,多元协同育人。积极探索“市—区(校)—工作室—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工作室与市区街道、教育等部门协同合作,构建了“立体协同引领、精准帮扶跟进、社会实践锤炼”的育人工作模式,不断拓展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利用校地资源优势创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活动了解党情、国情、民情,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不懈奋斗的思想,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言与立行相一致。
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校累计培养出4000余名优秀民族毕业生,近百名学生留在宁波,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力军”。10名学生先后荣获地方脱贫攻坚贡献奖、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
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学校依托“米娜工作室”开展的精准思政育人项目入选2021年浙江省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先后获浙江省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基地、浙江省首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宁波市宣讲名师工作室。该项目团队先后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浙江好人、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30余项荣誉。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学校思政育人的成效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和同行认可。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南、福建、广西和浙江等地的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团1500余人次到校学习交流。
(作者:陈之顺 刘沪波 米娜瓦尔·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