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青年感言】
这些年,随着大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成了件时髦事。我所在的社区就有两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占常住人口的近一半。
起初,“签”起来容易,“约”起来难。以前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共十来个人,全科、专科医生更少,常常是“精准服务有心无力、上门服务人手不够、居民认可度满意度不高”。去年,宁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试点建设社区医院。我们也抓住机会,和银川市中医医院结成医联体,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为社区医院,医生增加到60多人、床位增加到52张,新设了20多个临床科室。专家团队还常态化下沉社区医院,让居民们在社区就能享受大城市医院的康复医疗,为家庭医生履约提供了更大空间。
硬件到位了、阵地扩大了,服务居民也得更主动了。我们干劲十足,白天黑夜连轴转,为签约居民建立“一人一档”,为易被忽略的人群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再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精准化“菜单式”服务。比如,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我们长期跟踪、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行动不便的术后康复人群,我们上门帮其换药;对孕妇、婴幼儿,我们开展定期家访护理……
前不久,银川市中医医院下派了高血压、糖尿病医疗专家来社区医院,成立慢病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用药及生活指导,这下子,我们心里更有底了。今年上半年,我们又签了一个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委托协议书,服务居民增加到7万多人。为了提高诊疗效率,我们尝试接轨“云”服务,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这样一来,居民有个感冒咳嗽、头疼脑热,再也不用挤破头往大医院跑。全科大夫首诊、专科医生解决疑难杂症,在家门口就能做治疗,费用比在大医院少了一半,买药最多能报销60%。花一级医疗机构的钱,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群众拍手称好。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打造针灸理疗、老年病等专科门诊,不断推动分级诊疗在基层落地,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医”靠。工作越来越多,我却甘之如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愿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释放出最大的光和热。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胜昔、张哲浩、王建宏、张文攀、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郭山宝、叶树峰、钱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