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作者:柳学智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30日 07版)

        C919大飞机。新华社发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家高科技企业,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新华社发

        参观者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创新成果展上体验无人驾驶。新华社发

        在2022世界5G大会上,5G远程医疗设备吸引了众多体验者。新华社发

        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转运至发射塔架,等待发射。新华社发

      【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 

    开栏的话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将三大战略放在一个部分中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这一创新之举有何实践依据?将如何影响中国未来?须如何贯彻落实?本刊今起开设“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专栏,约请专家学者撰文笔谈,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言新时代人才工作,展望人才强国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单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确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深刻理解这一最新理论成果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做好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从全局高度看——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唯才是举,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3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环境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时期,原有的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需要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严峻复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系统观念,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以往党代会的报告中,一般将教育、科技、人才相关内容分别安排在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党的建设部分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将科技、教育、人才进行统筹部署,专章阐述,是一个创新,确定了三者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突出了三者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联系角度看——

    教育、科技、人才须同频共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协同配合、同频共振。

      从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看,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基础研究人才和关键领域专业人才不足,人才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分布不均衡,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上协同不够,甚至脱节。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在支撑现代化建设大局中,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目标方向,只有坚持这一目标方向,使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朝着共同的方向同频共振,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梳理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庞大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必须主要依靠自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自主可控能力。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人才。

      从实践维度看——

    人才乃支撑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

      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体现,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通过人才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使用、服务、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但也要看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问题,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等问题仍然突出。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用人主体授权。在组织层面上,尊重用人主体的用人自主权,行政部门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真授权、授到位。同时,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积极为人才松绑。在人才个体层面上,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同时,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着力破除“四唯”现象,整治人才“帽子”。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突出市场导向,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配合,合力支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成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新的选择。

      (作者:柳学智,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