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心怀理想,投身实践。十年来,每个寒暑假里,数千支高校实践队走到广阔天地间,把思政课堂开在广阔土地上,用思政大课堂链接奋进新时代。
十年来,他们见证了每一个村庄的变化,他们在深度参与中感受当地的发展,在这堂大思政课课堂上,开启学习和人生的新篇章。
1.在实践中见证伟大变革
在行走中上好大思政课,学生们在广阔天地中观察到祖国的变迁,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22级硕士生王巍瑾在大二时开启了千村之旅,她和队友们一起,用眼睛去观察中国乡村面貌,用脚步去丈量乡村田野。
自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开启首届千村调查以来,十多年来,千村调查的脚步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是其中之一。
六年前,上海财经的学生们来到北流,以“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状况调查”为主题进行调研。当时的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全村教育支出仅为0.1万元;到了2019年,仅教育公用经费拨款即达到了3万元。2013年,49户调研样本家庭教育支出为全年93490元,而这个数据在2019年仅24户样本中就达到了94426元。
调查队员们不仅在数据中看到北流的变化。刚到北流,王巍瑾就发现了很大的不同,“在西埌镇平山村,破旧的民房旁,坐落着新建成的平山小学。和学长们拍摄的旧时校园影像对比,教学楼外墙的黄砖旧瓦得到翻新,坑坑洼洼的水泥操场披上了绿色的人工草坪,教室安装了新的多媒体设备,各种基本硬件设施配备到位,整个学校焕然一新”。
“村干部告诉我们,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首先保障每个孩子读书的权利,进而为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这几年,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大大提升。”王巍瑾说。
王巍瑾把北流的见闻和思考记了下来,在学校开展的《我心目中的千村调查》征文中获特等奖,以《试谈农村学龄儿童兴趣特长培养落后》为题撰写的乡村实践调研报告获二等奖。“一次千村行,一生千村情。回首十余载,千村调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世济国情怀纵横祖国大地。当我的脚步再一次踏向乡村,目光再一次触及村镇,我们看到,乡村不是‘被遗忘的角落’,党和国家在为民生谋福祉,力往一处使,短板终将补平,我们的乡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是新疆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县域。
2017年新疆大学2022级研究生阿迪莱·麦提图尔荪随着学校暑期实践队到过叶城,三年后,阿迪莱再次来到这里。“穷根”是怎么被拔掉的?脱贫成果如何惠及各族群众?这些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一路走一路看,阿迪莱发现如今的叶城大变样。
乡村道路柏油路铺到了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富民安居房整齐划一、绿化带的各色花朵芬芳扑鼻、道路旁的核桃树硕果累累。驻村工作队手把手地指导、培训村民们种植核桃,种植户们提高了产量,还把核桃变成了核桃奶、核桃油、核桃馕,线上线下一起销售,带动了大量村民就近就地就业。
阿迪莱不禁感慨道:“这一系列新变化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战的力量,也让我对南疆乡村振兴充满了希望!这次实践,我见到了各族人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深切感受到,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唯有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2.在“小我融入大我”中贡献奋斗力量
学在天地间。如何学得深刻、入脑入心,不仅要看,更要深度融入当地,投身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大思政课理念。
自2016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大山里的蒲公英”社会实践项目,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当地和学校的合力支持下已经坚持了7年。
朱磊也是其中一员,“作为数百名踏上这片土地开展支教活动的一员,我倍感荣幸。如今,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我仍在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实践项目奉献力量”。
在支教活动中,朱磊发现,实践团的成员逐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村里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习的作用。并且在支教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也越来越自信。“我们也在努力去帮助他们实现梦想,2018年起学校与化隆县共同组织‘化隆学子进北京’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到北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支教项目拓展内容越来越丰富了。在化隆县教育局的帮助下,实践团成员和志愿者们开启了“点亮心愿,共助梦想”主题活动,号召学校师生一对一完成化隆学子的“愿望清单”。“冬天很冷,可我家里困难,买不起羽绒服,所以我许愿一件羽绒服,想过温暖的冬天。”收到来自化隆县第二小学一(1)班谭雅婷的小心愿后,实践队成员第一时间认领。
“我坚信在化隆县和学校的共同帮助下,‘大山里的蒲公英’将会点亮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让更多的孩子心中种下飘往远方的种子,用自己学到的本领回报社会,建设家乡。”朱磊说。
2021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2019级本科生刘琦炜作为清华大学“机械力量”学生社会实践支队的成员,到制造业一线,感受蓬勃力量。
除了见证中国制造做大做强,刘琦炜和“机械力量”实践队的同学,也努力加入制造兴邦的大潮之中。2021年寒假,“机械力量”支队来到联宝科技开展实践,面对企业提出的笔记本电脑检测装置自动化的技术需求,刘琦炜和队友们展开了探索,四周的挑灯夜战,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项目,共计申请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为笔记本电脑自动化检测装置提出了优化的解决方案。
“机械力量”实践队从2013年的一支支队,成长为每年超过300人次参与的大型实践品牌。第一批参与“机械力量”实践的2012级学生王程锦,已经在博士毕业后投身兵器工业领域,为我国军工尖端技术突破作出自己的努力。2022年,“机械力量”第十期已经能够直接承担中国科学院咨询评议项目的部分工作,撰写国产高端轴承“卡脖子”问题的调研报告,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
3.在传承中涵育青春心灵
善用大思政课,最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十年来,社会实践队的好传统在学生之间传承。
2016年暑期,刚步入大学的张彩琳跟随着北京林业大学“绿色长征”实践团第一次来到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那时这里还是孤零零的楼宇,交通很不便捷,瀍河也一度因为源头泉眼干涸和沿岸村庄不断注入生活污水,导致污水横流。2016年,实践团对当地进行实践调查并发布调研报告,给出建设性意见。
瀍河区政府近年来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城市规划,提出了先进的布局理念,使得规划最终形成“一心、两带、三轴、四组团”的功能结构。当地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对瀍河两岸展开截污治污行动,在河道两侧100米内设置禁养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经过多方努力,“铜驼暮雨”“河洛古城”等景点成为洛阳市民经常打卡的地方。
2022年7月,再次来到瀍河区,看到当地的变化,张彩琳领悟了学校组织开展“绿色长征”的意义:生态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环境的保护必须永不停歇、久久为功。环境专业的学生,更要“从书本中走出,身体力行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代代传承,像张彩琳一样,每一个“绿色长征”实践团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绿色信念。“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每年夏天有这样一支青年队伍,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忠诚,更是对祖国大地的赤诚挚爱。”这是绿色长征实践团中同学们的画像。
“绿色长征”行动接续传递15年,莘莘学子在绿色长征中传递着为母亲河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事业所贡献的力量,传递着沉浸式地用脚步丈量大地的感动,更传递着将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的信念。
这些实践团成员有的深入荒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有的扎根沙漠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有的投入智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这些怀揣绿色梦想的年轻人,纷纷扎根祖国大地,坚持为生态文明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报记者 杨飒 邓晖 周世祥 姚晓丹 颜维琦 李慧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