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集体采访第1场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张进进 杨雪丹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9日 06版)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集体采访。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第一场集体采访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10月18日下午,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一场集体采访。北京市委常委、秘书长赵磊,天津市委副书记金湘军,河北省委副书记、秘书长廉毅敏,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吉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吉林省委副书记刘伟参加本次集体采访,介绍代表团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对公众关切给予回应。

    关键词:减量发展

    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2000多家

      记者:北京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如何平衡疏解与发展,在强化首都功能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首都新发展?

      赵磊:北京在全国超大型城市中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概念,并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深刻践行了这一发展模式。这几年,我们实施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与天津、河北形成了协同发展态势。主要工作包括:

      在不可再生生产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减量。比如,北京市减少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疏解一般制造业2000多家。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比2013年下降了9.5%。

      在创新要素投入上坚决做增量。近几年,北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努力招揽高科技英才,加大对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去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占整体经济总量40%以上,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处理好变量。我们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抓好北京“两区”建设。

      在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上扩容量。近几年,北京市的大气、水、土壤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清洁性、多样性都有长足进步。

    关键词:“两个转型”

    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

      记者:山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年发展成效显著。如今,山西又提出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为什么要提出“两个转型”?重点具体实践路径是什么?

      张吉福:去年召开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产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山西规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排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增速大幅领跑、势头强劲。

      数字技术在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山西省委把数字转型与产业转型摆上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对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作出全面部署。具体来讲,产业转型就是要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数字转型就是统筹推动“四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把山西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关键词:东北振兴

    把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视察,并多次就东北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指示批示。请问辽宁、吉林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上,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胡玉亭:辽宁省委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开创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新时代辽宁振兴发展已迈出坚实步伐,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新动能加快集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净化政治生态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上、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在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上、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为辽宁擘画的振兴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刘伟: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广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振兴发展进入“上升期”和“快车道”。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这三个万亿级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连续两年居全国第四位。

      二是重大项目蓄势赋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动力电池、中车松原新能源基地、吉化120万吨乙烯、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东部“山水蓄能三峡”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三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长春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继获得国家批准并启动建设。高铁变轨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四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投资平台在线审批率居全国首位,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全国处于第二位,连续两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处于第三位。

      五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400万人。2021年脱贫群众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18%,增速排在东北四省区首位。

      六是生态强省建设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多项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础越来越实、前景越来越好”

      记者:中国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请问如何实现这一重大战略?

      赵磊: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京津冀三地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各自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做了大量工作。北京从以前集聚功能求增长,转向协同辐射谋发展,实施了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地从各说各话、三个话语体系转向共同说、协同发展的话语体系。最典型的是三地在规划、标准、政策、管理四方面逐步实现统一。北京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发挥带头作用,从“一城独大”转向“一核两翼”,中心城区不再摊大饼,而是把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两翼”,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另外,北京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都实现了率先突破。

      金湘军: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地有各自定位,在发展中还要注意协同性。天津的定位是,“一基地三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聚焦这一定位,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及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产业协同对接、区域协同创新、体制协同改革、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廉毅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自身发展。交通一体化方面,京张高铁、京雄高速都已建成通车。产业对接方面,截至目前,已有4万多家京津企业和单位转入河北。河北省钢铁产能,由峰值3.2亿吨降到2亿吨以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上半年,河北承接京津技术合同转移交易额增长39.4%,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由5800多家增加到1.5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29.7%。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前景越来越好。

    关键词:新型能源

    新能源成为内蒙古新增长点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内蒙古风光资源富集,请内蒙古结合实际谈一谈新能源发展情况。

      黄志强:过去谈到内蒙古,更多提到“羊煤土气”,现在,新能源成为内蒙古新增长点。我们发展新能源可谓得天独厚,打个形象的比方,叫“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

      在“追风逐日”的过程中,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我们的工作:

      一是目标引领。去年,内蒙古明确“两超过”“两率先”的目标,“两超过”即到2025年,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要达到1.35亿千瓦以上,超过火电装机;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要超过火电发电总量。“两率先”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规划先行。我们陆续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电网配套规划及调峰布局规划。

      三是外送基地化。高标准规划百万和千万千瓦级外送基地。

      四是本地消纳场景化。我们避免传统的发电卖电模式,重点规划风光制氢、源网荷储、零碳产业园区、自备电厂绿电替代等应用场景,最大程度消纳新能源。

      五是全产业链发展。聚焦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链,上游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延伸发展制绿氢、绿氨等绿色化工产业,协同推进研发创新、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能源安全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山西力量

      记者: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的典型经验做法中,山西强化煤炭增产保供保障能源安全位列第一项。请问山西是如何做好增产保供,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的?

      张吉福: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一直以来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煤炭总产量百亿吨,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外调量64亿吨,占全国省际调出量七成以上。去年,山西煤炭产量为11.93亿吨,占全国三分之一,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总增量的三分之二,产量、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加快产能释放,加强生产调度,加强对中长协合同的履约监管,强化运力保障,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保供任务,确保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今年1至9月份,山西省产煤9.77亿吨,增长10.5%,外调煤量5.56亿吨;电力外送9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雄安新区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记者:五年来,雄安新区的发展规划取得了哪些进展?未来雄安新区将如何推进高质量、高规格的建设和发展?

      廉毅敏:河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大历史观办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质量第一,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完成“1+4+26”规划体系,稳扎稳打推动建设,现在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推进顺利,累计完成投资4600多亿元,雄安高铁站、京雄高速等已建成通车。

      二是牢牢把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初心。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央企全部在有序推进,中国中化、中国星网和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已启动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已基本建成。

      三是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一体推进补水、清淤、治污、防洪、排涝,划定鸟类的栖息地,整个淀区的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

      下一步,我们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聚焦雄安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聚焦承接功能,形成示范效应,打造干事创业的城市;聚焦生态环保,持续保护好白洋淀,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聚集高端高新产业,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关键词:民族团结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记者:内蒙古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方面,内蒙古有什么打算?

      黄志强: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突出一条主线、锚定一个目标,努力把民族团结的氛围搞得浓浓的,把自治区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鼓得足足的。

      突出一条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做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万里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锚定一个目标,就是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我们要率领全区上下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全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关键词:绿水青山

    生态多样性得到很好恢复

      记者:近年来,天津大力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形成规模,吸引大量游客、市民休闲游玩,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金湘军:天津的“871”生态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子孙后代守护绿水青山的战略选择。

      “8”是指对天津875平方公里湿地进行修复。我们把七里海、北大港、团泊洼和大黄堡4块湿地集合起来共875平方公里,统一进行治理、修复。经过努力,生态多样性得到很好恢复。

      “7”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市委市政府从2017年开始把可以用于工业或房地产开发、可短期内实现比较可观效益的土地留下来,为子孙后代保留一片绿色生态屏障。经过努力,基本形成“三分林、三分田、三分水、一分草”的绿色格局。

      “1”是153公里的海岸线。天津有着得天独厚的沿海资源,这几年,我们开展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蓝色海湾修复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天津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水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超70%。

    关键词:粮食安全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更多吉林粮

      记者:目前来看,吉林今年粮食大丰收已成定局,请问吉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伟:这些年,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努力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更多吉林粮。去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跨上800亿斤台阶,达807.84亿斤。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省粮食将再获丰收,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一是始终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率先启动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累计建成高标准良田4000多万亩。二是全力保护黑土地,在全国率先出台保护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规。三是大力支持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百分之百。四是推动农机、农技、农艺深度融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以上。五是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大文章,推进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千万吨林特产品、万亿斤农产品及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这“三千一万”工程。

    关键词: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数字辽宁、制造强省

      记者:请问辽宁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胡玉亭: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重要要求,充分利用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数字辽宁、制造强省。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今年上半年,全省建设项目的投资增幅达23.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实现大幅增长。

      我们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台在辽宁布局,由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滨海实验室、黄海实验室组成的辽宁省实验室正式揭牌,辽宁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速迈进。

      我们坚持把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2021年全省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37%,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2.9%。辽宁工业从结构单一走向多点支撑、多元发展,正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本报北京10月18日电 记者陈晨、张进进、杨雪丹、晋浩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