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成都工业学院:

    系统性创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机制

    作者:王小兰 严余松 刘保县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6日 04版)

      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拥有109年办学历史的工科院校,坚守“实业报国、工业强国”初心,积极响应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等号召。从2012年“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学校以综合改革为总抓手,围绕产教融合理论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三层次·矩阵式·三螺旋”为核心要素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取得系统化的丰硕成果,为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构建“三层次”动力机制,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原动力,解决“不愿合”问题

      学校基于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合作方式,激发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原动力。

      首先是从具体项目入手,与100余家企业开展浅层次合作。通过承接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培训员工、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等形式,与企业交朋友。

      其次是在使用权上着力,与长虹集团等企业深层次合作,共建实验室等平台。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共建面向企业需求的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平台,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最后是在所有权上突破,采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企业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经营的有机组成统筹考虑。2016年,学校与电子信息领域龙头企业鸿富锦集团合作,采取“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方式,在校内共建成工富创公司,学校控股51%,企业占股49%,建成集生产、教学、对外科技服务和培训为一体的真实工厂,年均营收近2000万元,实现了“自我造血”。

      创新“矩阵式”运行机制,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解决企业“合而不深”问题

      为避免企业“来了又走”,产教融合流于形式,走不深、走不实等问题,学校与企业创新构建起合作内容为横向、校企管理为纵向,相互融合的“矩阵式”运行机制,推动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引三入”,实施思政育人。学校引企业文化入教材,挖掘企业思政元素案例入教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素养;引企业专家入课堂,传授企业创新文化、工程伦理等,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引企业实体入校园,依托校内真实企业,营造工业强国育人环境。

      “OBE/DACUM”,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方法。学校将二者有机结合,学校的教育专家与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一起,瞄准产业,以“技术—能力—课程”为逻辑,重构课程体系,先后改造机械工程等20个传统专业,设立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工科专业。

      “四转化五真实”,教学紧跟技术发展。学校通过典型技术转化为教学案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真实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题目、生产环境转化为育人场景,用真实的应用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同时,让学生在真实工厂依托真实项目,由真实技术人员指导,在真实工作过程中完成真实产品。

      “双师双化”,强化应用型师资建设。“师高弟子强”,建设好应用型师资至关重要。学校每年从企业选聘80余名工程师,兼任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聘请资深工程师和管理骨干担任专业双带头人,推动实现“工程师教师化”。学校每年选送50余名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开展实质化工程实践,实现“教师工程师化”。

      “多主体、多样化”评价,促进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利用产教融合平台,借鉴企业对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教师、工程师、学生作为考核参与方,多主体、多维度考核教学成效。不以“一张试卷论高低”,将学生在实习实训、科技活动中制作的真实作品等作为专业课程的考核要素,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

      建立“三螺旋”发展机制,营造产教融合好生态,解决校企“合而不稳、不长久”问题

      产教融合如果缺乏政府指导,即便企业有动力,合作有机制,单凭校企双方,也很难形成合作的稳定、长效机制。2018年,由四川省政府主导,省教育厅和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签署协议,“厅委共建”成都工业学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共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支持,使产教融合实践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依托“厅委共建”,政产学三方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循环—上升”,“三螺旋”交叉融合、相互支持,推动产教融合螺旋上升、蓬勃发展。学校与成都市、宜宾市、阿坝州等地方政府,长虹、九洲、五粮液等企业深度合作、高频互动。政府愿意指导、企业愿意参与、学校愿意开放,三方联动,形成了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良好生态。

      依托“厅委共建”,学校联合宜宾学院等陆续建成“宜宾产教融合园区”“成渝产教联盟”“环成都工业学院知识经济圈”等政产学协同平台。近5年累计获国、省两级产教融合专项经费2.5亿元。

      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有力支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学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左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6%,90%的毕业生认可现工作岗位。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2017-2021年)”中学校排名273,位居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26位。获省级及以上称号专业46个,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现代产业学院5个,其中1个获评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获省级及以上称号课程71门次,其中1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创新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个项目获教育部新工科项目立项,200余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省级教改立项。

      2016年,学校参与打造的“菁蓉小镇”获批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018年,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学校召开,省领导指出“学校有强大的‘应用型基因’,有坚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心,有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勇气,有改革创新的举措和实效”。学校作为四川应用型本科联盟理事长单位和四川应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受教育厅委托联合宜宾学院等起草制定四川省应用型本科建设与评价标准。

      学校的建设成果,既是在兄弟院校经验基础上的提升,也为同类院校提供了交流借鉴的样本。

      学校多次向近百所高校、企业介绍产教融合成果,在全国新建本科联盟工作会等重要会议上分享经验20余次,接待国内40余所高校到校学习。

      各主流媒体报道学校100余次。2018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在蓉召开期间,学校作为应用型高校接受20多家媒体“奋进之笔‘1+1’走进四川”采访团进校现场采访,反响热烈。

      (作者:王小兰 严余松 刘保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