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绿色的深意

    作者:罗铮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6日 11版)

      小河弯弯,宛如柔滑的丝带穿村而过。水流不疾不徐,清澈见底,细密的鹅卵石上波纹款款。河边,时而二三妇女浣衣,时而三五孩童濯足,岁月静好。

      这是江西省安远县凤山乡凤山村的凤山河。在安远南部,类似的小河星罗棋布,孕育出幽静与活力并存的村舍,播撒着文明的因子。它们蜿蜒流淌,织成密密麻麻的水系,先后注入镇江河。流经定南县的九曲河,与另一条同样发源于赣南的寻乌水从东西两翼浩荡南往,在广东省龙川县合河坝壮阔合流。

      一条崭新的大江应运而生,是为东江。它绵延562公里,集水面积35340平方公里,流经龙川、和平、河源、紫金、博罗、惠阳,在东莞的石龙与珠江汇合注入狮子洋,再由虎门流入南海,滋润着广袤的南粤大地。

      千百年来,雄浑磅礴的东江与周边土地水乳交融,将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传统一一收纳。尽管比长江、黄河、淮河的体量逊色不少,但历史悠远、流域宽广的东江,依然是一条厚重的文化根脉。只是,一如老区人民的低调谦和,东江始终不事张扬,静水流深。

      半个多世纪前,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全港350万市民生活陷入困境。危急时刻,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江。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修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尽管工程难度极大,但短短一年时间,满腔热血的建设者们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抵御住多次台风、暴雨、洪水的侵袭,建成了83公里河道、8个抽水站、6个拦河大坝。东江水逐级提高46米,越山倒流进深圳水库,再经由3.5公里的输水涵管传入香港,彻底解决了香港同胞的饮水难题,实现了“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奇迹。

      2021年4月,在“十四五”规划开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之际,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东江水质的好坏,取决于东江源区。于是,主要由安远、寻乌、定南三县构成的东江源区,站在了聚光灯下。从地图上看,这片流域面积达3532.6平方公里、约占东江全流域面积十分之一的区域,像一把缓缓打开的秀美折扇。它是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等地近四千万人的“母亲河”,是关乎粤港地区繁荣稳定,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生命之源。

      东江源区各县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始终牢记使命,悉心呵护水源,维系生态平衡。尤其这十年来,源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说“不”,全力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绿化造林、生态移民等一系列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座座曾经的矿山绿意盎然,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处处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三县森林覆盖率均超80%,八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

      我时常思考,产业的更新换代与环境的保护修复应当如何相辅相成?在东江边,我突然想明白了。安远、寻乌、定南三县人民,不是已经用赣粤两省桥头堡的亲情,用客家人特有的淳朴坚韧,用当年十送红军延续下来的红色血脉,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吗?他们的行动,不单单是牺牲小我守护一江清水,更重要的是,践行了祖国一家亲的承诺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找到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他们的脑海中,始终有一条东江,有一个东江源区,有一份东江源头的使命。东江的悠悠南流,恰似一幅赣粤港三地中华儿女同源同宗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只是十年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丰硕成果的缩影。

      ——如今的夜空时常繁星闪烁,星轨璀璨。2021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历史性地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长6.3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如今的江河湖海清澈可鉴,波光粼粼。这十年,全国Ⅰ类至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23.3个百分点,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控入海河流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5个百分点,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美丽海湾比比皆是。

      ——如今的珍稀物种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曾被认定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现身,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喜添新成员,“失踪”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重出江湖,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如今的经济发展绿意鲜明,低碳转型。十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

      ——如今的法律制度量质齐升,务实管用。经过全面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称作“史上最严”。修订的多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领域和湿地、黑土地等生态系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九成。

      十年来,全国上下埋头苦干、砥砺前行,共护蓝天白云,心系江河清流,孕育鸟语花香,滋养千峰叠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熠熠生辉,创造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谱写了一篇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动人华章,绘就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图画。

      绿色的深意,踏着时代的铿锵节拍,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以温暖而真挚的力量激荡灵魂。

      绿色的深意,拨动天空与大地交汇的琴弦,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悦耳旋律,以诗的节奏为一个民族的底色和自信增添华彩。

      日月轮转,山川壮丽。伴随着时代的讯息和绿色的深意,东江和长江、黄河、淮河一起,依然在不舍昼夜、奔腾向前。

      (作者:罗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