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草原牧区行·青海篇⑤】玉树称多——“我们村的牦牛直销北京”

    作者: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孙金行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04版)

      【草原牧区行·青海篇⑤】 

      称多县,地处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一入秋,连绵起伏的草山便开始泛黄,成群的牦牛如黑珍珠般散落在金色的山谷间。

      “你相信吗?我们村的牦牛直销北京!”这是牧民仁增求扎得知记者来自北京后,说的第一句话。

      仁增求扎自幼与牛羊相伴,是放牧的一把好手,现如今他是歇武镇昂巴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放牧员,“我们这里海拔高,冬天来得早。一定得穿厚点啊,你们和牛羊可比不得!”仁增求扎一边照顾牛群,一边与记者开着玩笑。

      “你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呀!”记者由衷赞叹道。

      “这多亏了我们北京的亲人,他们援建了牦牛养殖基地,经常和他们打交道,不但普通话越说越好,牛羊也越养越壮。”仁增求扎说着,声音也大了几分。

      仁增求扎口中“北京的亲人”,是北京对口援青的挂职干部。2021年,由北京援建的三江源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点,正式落户昂巴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以前我们养牦牛,都是各养各的,靠天吃饭。后来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是养殖规模还是上不去,牦牛也就3000多头。”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仁增求扎表情严肃起来,“直到北京的专家‘把脉’后,才知道要‘科学养殖’……”

      “咋个科学法?”

      仁增求扎思索了一会,指着不远处说道:“具体道理我说不来,养殖基地在那儿,你们去看看就知道了!”

      顺着他指的方向,山脚下有一片厂房,走近一看,门前“北京援建”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歇武镇党委书记巴久达杰迎了上来,“这是越冬棚。冬天的时候,草原被大雪覆盖,牛群很难找到食物,越冬棚就派上了用场。在北京专家指导下,我们定期为牦牛补饲,可减少掉膘,保证了牦牛的品质。”

      “这就是‘科学养殖’。和过去不同,养殖基地的饲养、采奶、防疫等设备齐全,数千头牦牛冬春补饲、夏秋放牧、分群养殖。”巴久达杰介绍,“养殖规模和质量上来了,‘北京的亲人’又帮我们打开了销路。目前合作社与北京的企业签署了协议,每月提供固定数量的牦牛,销售渠道非常稳定!”

      “合作社采用‘排班式’轮流放牧,没有被排到的人还能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巴久达杰算了一笔账,“单说这一个项目,牧民每年就能拿到4000元的分红,比原来多了一倍。”

      “从源头牧场直接到消费者的餐桌,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巴久达杰感慨,“玉树是‘中国牦牛之都’,自己养的牦牛能卖到首都北京,我们每个人都很自豪!”

      返程途中,恰好遇到牧民放牧归来。靠边停车,等待铺满公路的成群牦牛过去。记者看到,被“高原之舟”铺满的,是牧民群众的致富路。

      (本报记者 万玛加 王雯静 孙金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