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广西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

    独秀九秩风华正茂 星耀八桂盛世筑梦

    作者:贺祖斌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2日 09版)

      独秀九秩风华正茂,星耀八桂盛世筑梦。2022年10月12日,是广西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日。风雨兼程九十年,学校历经四度调整、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始终卓然屹立在祖国南疆,与国家和民族同命运、共呼吸。全体师大人坚守育人初心,勇担强国使命,传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精神和“弘文励教、至臻至善”的师大“独秀精神”,为国家培养了45万余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谱写了广西师范大学90年发展历史的辉煌篇章。

    回望办学历程 建设广西之柱石

      春秋代序,岁月如歌。1932年成立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著名教育家杨东莼为首任校长,提出了“建设广西之柱石”的办学目标,薛暮桥、邓初民、陈望道、夏征农等大批名家学者云集学校,执教问学,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校当时被誉为“激情燃烧的小莫斯科”;1943年学校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著名教育家曾作忠为院长。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教育火种,学校于1944年至1946年迁徙柳州丹洲、贵州平越办学,开启了西迁办学历史进程。有林砺儒、谢厚藩、彭慧、穆木天、陈翰笙、谭丕模等一大批学者,在此坚持学术自由,民主办学。学校是当时培养西南各省师资和人才的重镇,成为当时全国6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后,重新组建广西师范学院,黄现璠、冯振、陈伯康、赵佩莹等一大批优秀学者到校执教,传道授业。学校坚持师范传统,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被誉为“广西教师教育摇篮”。1983年学校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林焕平、钟文典、贺祥麟、伍纯道等一大批学者,为人师表,厚德流光。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蓬勃发展,经过90年的砥砺奋进,学校已发展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领头羊”、人文强桂的“主力军”、科技兴桂的“生力军”和广西国际教育的“排头兵”,正书写着教育强国的历史新篇章。

    加强“双一流”建设 取得辉煌成就

      学校加强内涵发展,大力加强“双一流”建设,聚焦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学科、教学、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近年来,学校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14年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2015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获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获得全国文明校园,2021年学校被列为广西重点支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2022年成功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获批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师团队,自主培养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等一批国家级人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连续6次荣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学校“互联网+”创新创业七届国赛总成绩保持广西高校前列位置。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软件工程、体育学、世界史、物理学),专业博士点1个(教育),6个学科获得广西一流学科两轮资助,化学、工程学两个学科稳居ESI前1%。学校本科教育工作连续几年在全区本科高校评比中名列前茅。

    秉承师范传统 服务基础教育

      回顾90年历史,师范基因从学校建校伊始,就融入学校的发展血脉。近年来,学校坚持“秉承弘文励教传统、根植壮乡基础教育、领先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师范教育办学思路,扎根祖国边疆民族地区,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努力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教师。学校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和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个专业通过了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师范生录取占比超过50%;依托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自治区级“卓越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38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专家—名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协同体,培训了1000余所乡村学校的5000多名教师。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做大做优做强教师教育,为推进国家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广西师大力量。

    创新驱动发展 扎根八桂大地

      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扎根八桂大地,且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和八桂大地上。1933年,在杨东莼校长支持下,经济学家薛暮桥教授带领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广西各地乡村开展了农村经济调查,撰写出版了《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学校发挥“人文强桂”主力军作用,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12年入围全国百强的高校,2021年位列全国第30名。此外,建设西部乡村振兴研究院、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一大批智库研究机构。学校与桂林市人民政府共建“桂林发展研究院”,并举办年度“桂林发展论坛”。成立于1986年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更是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近些年行业机构组织的综合评估中,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学校发挥“科技兴桂”生力军作用,在广西民族药、计算机科学、景观资源、漓江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创建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020年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全球500强,名列广西高校前列。

      面向“十四五”和2035远景规划,学校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发挥“思想库”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师大智慧和师大力量。

    坚持开放办学 打造留学高地

      学校立足广西,对接东盟,努力打造东盟国家来华留学高地。学校现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80%的国际学生来自东盟国家。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均在东盟国家)和1所孔子课堂。成立了东盟教育研究院、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学院、中国—东盟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等。

      中国和越南山水相依、人文相通。长期以来,学校与越南合作历史悠久、交往密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学校王城和育才校区曾是越南学校的办学点,先后培养了1万多名越南学子,他们成为越南社会各界的重要力量。学校于2010年建立了“越南学校纪念馆”。学校是中国开展越南留学生教育最早、招收越南留学生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目前在越南建有孔子学院,还拥有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越南研究院,编纂刊物《越南研究》。学校将更加深入服务东盟,打造来华留学高地,助力书写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

    提升文化品位 构建理想大学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对历史的继承和对未来的执守。学校通过强化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大学文化底蕴。学校王城校区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打造的原创校史话剧《杨东莼》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举办“新西南剧展”,获得多项大奖;群雕校史人物铜像,打造桂学博物馆、王城博物馆、校史馆、中华传统文化名人园等一批校园场馆新地标,遴选出校园“十大文化景观”。“独秀苍苍,岁月茫茫。聚山水灵气,树华夏栋梁”——学校校歌《育才之歌》已经融入师生的血脉记忆,并获得全国“十佳校歌”称号,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科学凝练学校“独秀精神”内涵,成为45万师大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情感记忆,学校在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成为师生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学生在这里自由成长,收获着知识、自信和强国理想;教授们学术至上,追逐着科学和教育的梦想;师生的自由讨论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里,有人物,有故事,有书香,有回忆,还有爱。

      站在学校建校90周年新的起点上,广西师范大学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奋力推进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贺祖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