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延边大学:

    扎根边疆 铸牢意识 在特色高水平发展之路上笃定前行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04版)

      延边大学创建于1949年3月,地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是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较早创建的地方综合性高等学校之一。学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同支持建设大学。73年来,学校始终沐浴着民族政策春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曾5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人次获国家或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3个单位获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9个单位获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2人次获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近年,延边大学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综合性的特点,坚持创新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笃定前行,努力探索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发展之路。

    坚定育人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各民族人才为己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累计向各行各业输送了23万余名各民族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

      学校以一流学科为牵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相关课程为支撑,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探索实施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学科方向培养教育贯通全过程的“三时段一贯通”人才培养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史类专业课程之中,融入各类重大节庆纪念日主题活动中,融入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活动中。推动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通识教育、网络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深度融合。在中国历史、国际关系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着力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高度认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注重特色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话语

      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以东北地区唯一的民族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支撑,带动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体育等多学科交叉互动与协同发展,构建优势学科群。成立了融合学院,朝鲜韩国学、计算语言学、民族食品学、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文化、生物功能分子学5个交叉学科被纳入教育部交叉学科目录,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临床医学等2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举办民族地区拔尖管理人才培训班,开设《跨学科民族研究方法论》《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等交叉课程,立项“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开展“千人百村”社会调研等多种活动,强化对各学科、各专业育人要素的整合提炼,有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科基础。

      近年,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语言优势,做好“江、山、岛、界”四篇科研文章,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高校智库和朝鲜语语料库建设,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承担外交部等重大委托项目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3项,科研经费累计达2.74亿元,向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提交咨政报告200多份。

    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家园

      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五个认同”教育为重点,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把每年9月作为“民族团结活动月”,深入开展“红石榴”行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民族工作座谈会、举办“民族文化美食节”“十佳民族歌手大赛”“民族健身操舞比赛”等活动,在民族团结文化氛围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学校打造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在艺术中弘扬红色革命文化,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参演剧目,并获批教育部思政培育建设项目——文化推广项目,“歌声中的历史”节目全网关注量超1.4亿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四进”行动,搭建了“延青榜样说”“青年沙龙”“卧龙讲堂”“学习筑梦班”特色理论学习平台。践行马克思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近三年编辑和录制理论学习成果57部,《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等20余篇文稿在多家主流媒体刊登。

    注重辐射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增量

      学校党委把强化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作为一项根本性、战略性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播好民族团结进步声音。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等战略的持续推进,学校发挥高校优势,融入区域党建,服务地方发展,校地智力支持服务领域合作交流日益广泛深入,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的校地合作新路径。学校以“服务品质更高、服务效率更快、服务成效更强”为标准,构建了“1+N”(学校统一管理、N支服务队具体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育人模式,项目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地推进项目发展。与地方组织部门签订《组织工作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在干部交流培养、基层组织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强结对联建,在推进边疆支部结对、“青马边疆行”、科教兴农活动、社区护理服务、校企结对帮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加强科技扶贫,着力推动成果转化。根据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扶贫帮困工作的总体部署,学校先后对龙井市光昭村、子洞村和勇新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科技手段解决经济难题,以教育发展改善民生,截至目前,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1个,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2个,获得省优秀包保单位2次,省嘉奖5人,累计入户1200余次,为贫困户解决困难问题400余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00余万元,包保村全部脱贫。承担兴边富民行动与中朝边境民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0余项,部分成果被延边州委、州政府采纳。

      学校在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组织支教、支农、支医,疫情防控等12个方面的志愿服务小分队142支,2000余名在校生参加,服务时长超5万小时。其中,“学伴+”重点学生群体网络学业互助志愿服务分队为700多个抗疫医护家庭、困境家庭、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学业辅导服务,累计时长超3万小时。服务团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最美团队”“吉林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省级以上荣誉27项,深化了各民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促进边疆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延边大学将继续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各族师生共教共学、融合共兴,为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