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奋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作者:伍 岳 成 欣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08版)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共中央宣传部29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元首外交把舵领航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42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个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开展“云外交”,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181次,以视频方式出席重大外事活动78场。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大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马朝旭说,我们积极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

      截至目前,中国建交国总数增至181个,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朋友圈”扩大,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

      党的对外工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政党对话,以夯实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助力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已经实现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的多重跨越。”马朝旭说。

      据介绍,中国已经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马朝旭介绍说,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与使命,累计派出5万多人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带头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600多个外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等发来1500多封贺电贺信,他们感叹‘中国共产党象征着理性的力量,为充满混乱和动荡的世界带来稳定’。”郭业洲说。

      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全力维护海外中国公民、机构正当权益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马朝旭说,我们旗帜鲜明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实现同9个国家建交复交,在台湾问题上坚决回击挑衅行径,巩固了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共识;有力阻遏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以事实真相戳穿涉疆谎言,挫败“以疆制华”的政治图谋;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此外,中方抵制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逆流,80多国以致函、发表声明等方式反对将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中方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和联大三委连续7次挫败反华人权行动,近百国支持中国正义立场。

      “我们开展外交斗争,针对的是损害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维护的是自身正当权益,反对的是霸权霸道霸凌,伸张的是国际公平正义。”马朝旭说。

      郭业洲表示,党的对外工作自觉履行使命职责,在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同外国政党、智库、社会组织和有识之士等一道发出正义声音,坚决捍卫我们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伍岳、成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