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开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与浙江省金华市江南街道党工委及其社区开展党建共同体建设,实现街道社区、学院基层党组织共联、行动共进、校社共建、成果共享,不断提升“区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双融双促,内化信仰之力,组织共联“一盘棋”
理念融合,形成共识,促进共同参与。学院与江南街道共同打造党建一体化体系,建立以党委为核心,促进形成区、校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机制。通过连接双方基层党组织,实现区校统筹、双方协同、各领域融合,推动实现层层结对、事事沟通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活动融合,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提高。区、校基层党组织以联合开展主题党课、主题党日、专题研讨、组织生活会等形式融会贯通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学深悟透,内化信仰之力,推动党建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社工教工、深入人心。
通盘谋划,共建共享,完善机制保障。江南街道与学院积极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区校融合共建“一盘棋”,形成融合态势。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按照“一月一提示,一季一调度”的工作模式加强双方的沟通联系。
党建为核,深化追梦之力,行动共进“一股劲”
党性加固,把常态工作做“细”。学院积极协助江南街道全力推进“阵地功能提档计划”,规范建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优化便民服务大厅功能建设,持续深化“党建+信息化”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提供便民暖心服务,形成辐射力强、常态化运作的示范服务阵地。
资源加码,把联建工作做“实”。“区校”建立双向沟通服务机制,发挥学院各支部的专业优势,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满足群众不同需求。同时,通过认领群众“微心愿”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的方式,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加温,把特色工作做“亮”。根据社区实际,学院联合社区打造有温度的“有声党建”党建品牌,推出有声读书卡,精心打造“音乐与信仰”“音乐与党史”等情景党课长廊;开设“红歌角”、党建音频微课堂,积极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
先锋领衔,优化服务之力,校社共建“一条心”
当好“勤务兵”。区、校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队。银龄党员文明服务队、玉帛党员志愿调解团、“苑大妈”文明劝导小分队等纷纷成立,各团队坚持开展捡拾垃圾、清扫楼道、调解矛盾等志愿活动,助力街区呈现秩序井然、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拓展“朋友圈”。区、校党建共同体深入梳理整合区校优势资源,不断扩大“朋友圈”,有效整合各方力量,通过校社联合、企社联合、站社联合,让“独奏”变为“合唱”,串起了红色业委会、微型消防站、平安里特色街巷等,带来了文明示范街区圈带效应。
共绘“同心圆”。区、校党建共同体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吸纳辖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大党委”兼职委员,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绘就街道基层党建“同心圆”的新格局,实现“同心强党建,协力铸堡垒”的良好局面。
全域推进,强化发展之力,成果共享“一面旗”
弘扬正能量,活动走“实”走“心”。区、校党建共同体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同时优化居民点单式服务模式,将党建工作转化成为民服务内在动力。此外,江南街道积极开展“小区情况我了解”“社区问题我发现”“处理方法我来想”“问题解决我落实”等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对标晒拼创,品牌集“优”集“美”。区、校党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和睦里”“清风里”“幸福里”的“一所三站”架构,打造三个特色文化主题街区,从和睦邻里、清廉文化、幸福美满三个角度诠释文明内涵。同时,对街道社区建筑外立面、口袋公园、主题文化广场等进行美化改造,展现江南街道的人文魅力。
融入大治理,答卷出“新”出“彩”。为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学院协助江南街道设立“网格微哨”,形成“四级”网格治理体系,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全力打造党组织领导下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同时,统筹和美金华App、金开通、智慧金开等平台,让民情社意直达,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作者:郑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