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将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1.厚植道德沃土 践行核心价值观
清晨,当第一缕朝霞映红黄山三十六峰,“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便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在山崖间清洁环境、呵护千年迎客松,是黄山风景区放绳工人李培生与迎客松第十九任守松人胡晓春肩上的职责。多年来,他们默默坚守岗位,未曾有过丝毫懈怠。
8月13日,李培生、胡晓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纸短情长,字字暖心:“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好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举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持续发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位位先进典型、一项项道德实践、一次次精神洗礼,让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氛围愈发浓厚,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9月18日,14响钟声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的上空回响。同一时刻,多座城市拉响防空警报,人们通过敬献鲜花、参观展览等方式追忆先烈,感受伟大抗战精神。
爱国,是铭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信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抗战胜利日阅兵中热血澎湃、在烈士纪念日缅怀革命先烈、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洗礼……广泛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爱国之情深深植根于国人心间。
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核心价值观是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这十年,一幅幅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的公益广告,在扮靓城市面貌的同时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色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美德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广泛开展,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成为建设精神文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闪亮品牌……
如今,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人们从点滴做起,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体力行和感人善举,筑牢文明高地,传递人间温暖。
2.推进文明创建 为幸福生活“加码”
矗立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畔的一座书房,是当地人口中的网红打卡地,除了能汲取书籍的力量,人们来这里还因书房有另一个身份——“文明实践·益空间”。
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丰富精彩的阅读分享、形式多样的文化沙龙……作为文明实践的最新载体,多个“文明实践·益空间”在张家港的公园江湾、车站码头、服务窗口等地亮相,将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美学体验融合升级,培育市民内生文化气质和文明素养。
“微更新”“微治理”“微服务”全面、精准、高效响应各类诉求,让市民在细节中感知文明的力量。亲切暖心的志愿服务,让“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的主角”理念浸润人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图书馆、惠民利民的“小木屋”,折射出城市的品格和气质。从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理念,到获评首个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再到成为唯一连续六届高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张家港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
这十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逐步迈向常态化。在“创城”过程中,一幅幅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生动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铺展。
城市面貌不断改善的同时,广袤乡村也昂首阔步向着美丽未来前进。
平坦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车辆在路旁停放得整齐有序、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吸引路人驻足……走进福建省泉州市罗溪镇前溪村,优美的人居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步入村里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里除了能为村民提供生活服务,还配备电子阅览器等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2015年,前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在前溪村党支部书记黄阿治看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并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要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村民,让村民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宁、更幸福。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如今,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了全社会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时代新风尚。
3.汇聚志愿力量 浸润文明新风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道的都府堤,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巷”。在这条全长417米的马路上,集中分布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等红色场馆。作为一处红色教育宝库,都府堤吸引着各地参观者来此学习交流。
行走在这条草木葱郁、铺满青石的“红巷”里,很容易遇到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老年志愿讲解员,他们为参观者义务讲解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故事,被亲切地称为“红巷爷爷”。义务讲解只是“红巷爷爷”志愿团队的工作内容之一,他们还活跃在街道、社区、校园,为人们提供帮助。总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作为这支志愿者团队的发起人之一,邓广东忙碌并快乐着:“我们都是‘红巷’的老居民,希望能为大家多做点事,让这条红色街区越来越好。”
这十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在人们急需之时,一抹抹“志愿红”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点点微光,照亮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文明花开,德润中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文明社会风尚行动持续开展,大力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抵制不良庸俗习气。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随礼水涨船高……面对陈规陋习,云南省楚雄市大过口乡组建精通汉语、彝语的10支“双语”宣讲队,走村入户,上门打招呼、做宣传。此外,大过口乡还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短视频等载体潜移默化消减群众落后思想。
大过口乡磨刀箐村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光洪说:“过去,哪家办事都是猪、鸡、牛、羊一样不少,一场宴席下来,常常让主人背上债务。这种情况现在很少见了,宴席都兴荤素搭配,节俭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放眼神州大地,文明新风劲吹,结出累累硕果。餐馆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食品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善;景区里,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的情况越来越少,文明游览已成新风尚;马路上,机动车主动礼让斑马线,耐心等待行人通过……
学习科学理论、践行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近年来,各地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不断铸牢群众文化自信。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挺起了中国脊梁、引领了中国风尚,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精神支撑、智力支持。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精神文明建设必将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伟力。
(本报记者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