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江豚,发现江豚,15度,离船450米,离岸300米,2头江豚!”9月22日上午8时,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队安徽组030号科考船的目视观察队员将信息通报给记录员。与此同时,多位摄影师同时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精彩的画面。
这是发生在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中的一幕。
在渔政030号船顶正前方,科研人员搭建了观察平台,3名目视观察者正在用专业望远镜仔细观察前方水域,搜寻长江江豚的踪迹,中间观察者还不时在电脑和记录本上记录数据。在这3名目视观察队员后面的一个一米高的台子上,用望远镜观察的钱正义博士则显得有些“东张西望”。
“我的岗位叫‘独立观察者’,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人担任,其任务一是帮助前面3位目视观察者确认观测情况,如江豚的数量,是否是母子豚等,二是单独补充记录被看‘漏’掉的江豚,作为考察结果的一种校正。”本次科考队队员、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钱正义笑着说。
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安徽组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介绍,虽然本次科考采用了被动声学、环境DNA及影像辅助识别技术,但是水上目视观察依然是非常重要、核心的考察手段。“在颠簸的江面上使用高倍率望远镜极易造成视觉疲劳,我们建立了每30分钟一次的轮班制度,保证队员的精力充沛,降低了个体差异造成的观测误差。”刘凯说。
据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江豚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通过本次考察,将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本次科考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公里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流江段,由120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
在本报记者随船采访的安徽江段,科考队搭乘渔政030号、037号2艘船进行科考任务,已连续多日,在芜湖、铜陵、安庆等江段观察到了长江江豚母子同游和长江江豚集群活动的宝贵画面。
“这次科考观测到较多新生幼豚,表明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正在繁衍壮大。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持续推进和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也让我们对长江江豚的未来充满信心。”刘凯说。
钱正义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学科,曾参与了2012年和2017年两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能再次参与长江江豚科考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切体会到了长江大保护的显著成效。”
从一名科研人员转型为公益人,钱正义始终关注着长江江豚的命运。“近年来,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与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协助巡护项目,把捕鱼人转型成为协助巡护员,既解决转产渔民生计又增加长江大保护‘群管力量’,打造了一支守护长江江豚的民间生力军。在这次科考中,鄱阳协助巡护队蒋礼义等四名协助巡护员也成了科考队员呢!”钱正义说。
(本报记者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