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历史政治学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作者:马雪松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11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现实国情,意味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坚持中国道路、凸显中国特色。历史政治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重视将中国政治研究的问题意识植根于本国历史,并将结构分析视为建立因果解释的主线。运用历史政治学审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探索,有助于在通古今之变中更好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生成演进及推进路径。

    历史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历史政治学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界方兴未艾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体系,以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为研究议题,以植根于本国历史的深层结构为解释变量,以结构变迁为建立因果解释的逻辑起点和论据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兼具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意义的分析路径。历史政治学注重政治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筹兼顾,其研究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政治现象的时间进程和历史延续,注重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系,把握政治话语及制度结构的历史演进。二是反对以今观古和忽视历史的研究倾向,主张依据特定条件分析相关政治现象,避免以现代眼光评价甚至否定历史实践。三是重视在历史材料中寻找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整合特定分析框架和理论研究范式,针对具体议题展开符合实际的情景研究。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规制与良善治理。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不仅受到现代中国政治进程的历史塑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实践。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价值目标和建设思路,可以采取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从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路径来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可以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治国理政基本脉络和制度实践的延续与继承,还能够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和治理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连接古代政治、现代政治及当代政治的枢纽,可以被视作中国现代国家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整体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实质内容及时代特征,需要在历史传统中挖掘结构动因,据此建立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历史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和政治现象,而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往往属于影响社会关系和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理解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不能脱离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时期的政权建设实践和治国理政经验。

      从中国政治的连续性特征出发,深刻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必须以现代中国政治发展为实践基础和宏观背景。受到内外环境的复杂影响和时代背景的客观制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呈现不同面貌,突出表现为相关体制安排、机制运作及方式手段具有一定不同,但从推动治理制度健全完善、促进治理效能有效发挥等目标指向出发,党在不同时期的治国理政存在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

      一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价值目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相应秩序状态、权力结构和行为背景,而且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另一方面,运用国家制度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良善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善治作为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要求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系统衔接和协同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发展体制转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和政府开始不同程度向社会分权,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家治理逐步实现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制度化、治理过程开放化。需要注意的是,与西方治理理论所主张的多中心治理不同,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良善治理,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成演进

      历史政治学关注政治问题的情景因素和时间进程,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政治事件的时序排列及其对之后制度设计的深远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或单个的制度建构,而是在不同政治实践和治理任务中得以延伸的必然产物,是国家政权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与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既是近代以来现代国家建构的必然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发轫于近代以来的现代国家建设与转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初步实现了现代国家建设的“民族—国家”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与转型逐渐转向“民主—国家”建设,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构建相应制度规范约束权力运行,同时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总体围绕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治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加以推进。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不断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不仅肯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表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高度一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完善,有赖于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历史政治学重视以政治理论解释历史实践、以历史实践完善政治理论,强调在历史视野中凝练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历史政治学研究路径出发,不同时代背景和特定历史情境往往会影响和塑造不同阶段的治理实践。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正在经历错综复杂的深刻变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方式手段及保障条件必须适时调整、积极创新。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在历史对比中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出成就和现实问题,还要在总结经验中合理统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重点与任务目标。

      一方面,处理好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在特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承载着前一阶段治理事业的任务诉求和预期目标。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和党在不同时期政权建设经验在内的政治观念和治理传统,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实践基础。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更为成熟系统的体制机制;还要根据时代要求,适时消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藩篱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确保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高度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平衡好局部调整与整体目标的关系。运用历史政治学的历时性分析和结构性分析审视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不仅能够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及建设目标,还能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及改革重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经验教训,客观看待已有成就和现实问题,据此规划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和改革重点;还要在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长远目标和中期愿景的前提下,判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当前阶段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基础性要求,及时调整可能偏离目标设定和议程设置的治理实践,在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强化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作者:马雪松,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