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星期五

    美育,为乡村振兴“铸魂”

    作者:王雁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3日 07版)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生态振兴,还包括文化振兴。而文化振兴,离不开美育。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肩负着时代重任。但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美育也面临很多现实瓶颈:理念尚待转变、经费投入不足、师资相对匮乏……为此,亟待各界形成合力,积极探索乡村美育新模式。

      首先,夯实乡村美育的理念根基。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标的颁布,以艺术教育为代表的美育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功利化的美育理念正在逐渐失去市场。然而,乡村因其发展的滞后性,美育实践仍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乡村美育有助于提升乡村青少年的认知、情感与思想,拓展和深化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乡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认识到美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对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才能让美育真正扎根乡村。

      其次,改变传统单一的乡村美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乡土上、蕴藏在百姓中,乡村学校应立足自身地理环境,就地取材,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由此入手开展乡村美育活动,用美育实践唤醒乡村学生对故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融入地方特色的美育,在育人的同时还能推动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例如,四川遂宁市隆盛镇小学抓住遂宁“曲艺之乡”的特点,确立了戏曲教育的发展方向,激发了乡村美育的活力,深受学生欢迎。

      最后,引进外界资源弥补师资短板。特岗教师的执教专业应向艺术方向适度倾斜,为农村输送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美育教师。同时,鼓励并支持城镇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具有艺术素养的其他高校师生等下乡开展艺术支教。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美术、音乐、舞蹈、剪纸、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美育熏陶、艺术教学。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以“云端课堂”模式让乡村孩子享受专业教师教学,也是打破美育地域限制的有效做法。

      总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公益组织、学校、政府等各界资源,让艺术教育切实落地,对乡村美育有极大推动作用。这样的努力,正在逐渐补齐乡村振兴的文化短板,在农家子弟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让美的追求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逐渐长成一片绚丽风景。

      (作者:王雁,系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靳晓燕、严圣禾、党文婷、吴春燕、王忠耀、尕玛多吉、杜倩、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