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作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始终坚持“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持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建强法学专业教师团队,深入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德法兼修、理实并重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助力理实兼具法治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实现法治教育与法治工作实践的同频共振,回应新时代法治实践对法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致力于打破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处理好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关系,充分发挥实务部门与高校科研单位优势,将法治实践与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无缝对接,努力形成学校和地方法治人才联合培养、资源共享、一体推进的模式。学校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发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主体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健全法学院校师生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学校与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新疆等地司法厅联合开展选派优秀法学类专业大学生到市县(区)法律援助中心见习的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利用政法学校资源,选派优秀大学生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帮助,让困难群体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法律援助。在从制度建设层面解决县区律师短缺及法律援助工作力量不足等问题的同时,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法学学生的实操能力。
加强法学院校与相关实务部门在人才培养目标、实习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常态化衔接。学校深化与陕西省咸阳市、延安市、西安市鄠邑区、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铜川中院等地区和单位的合作,促进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检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携手打造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推进与西咸新区公安局空港新城分局、莲湖区人民法院、西安建工集团、米脂县人民检察院、碑林区人民法院等单位的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法治人才培养和提升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与陕西企业对外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万商天勤(西安)律所、荣华控股企业集团等企业的合作,为法学类院校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完善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手段。学校以“德恒杯”西北政法大学模拟法庭大赛、海峡两岸法庭辩论赛、“海普睿诚杯”西北政法大学准律师大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总体国家安全法治知识竞赛等为载体,全面检验参赛队伍的法学专业基础,培养职业道德和法庭辩论技能,提升法治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劳动模拟仲裁活动、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活动等为手段,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践的前沿经验和生动案例带进法学教学中,锻炼法科学生法律素质,鼓励法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进行自我提升。
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引领高质量法治人才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重镇,教师是培育适应时代要求人才的关键。为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传经送宝”的传帮带作用,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法治人才,学校多管齐下,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推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学校邀请清华大学法学院施天涛教授、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教授、台湾著名法学家程家瑞教授、香港资深大律师梁定邦先生和《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桂明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来校授课,积极推动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持续优化教学队伍结构,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助力;加强教师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增强育人本领和育才能力。
注重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的完善。学校举办青年教师教育指导能力提升训练营暨明德青年博士成长论坛、法律诊所资源中心教师培训会等活动,加强青年教师专业素质与水平,全面提升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心理辅导、导学关系建设等方面能力,进一步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人才支撑;做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学校教师赴国(境)外进行短期访学项目,激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育人水平;印发《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青年教师发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继而为学校法治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狠抓青年骨干教师师风师德建设。学校制定《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西北政法大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严格落实教师师德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等工作的首要条件;推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线上风采展”“为人师表”专栏,主办优秀教师宣讲会,坚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发挥榜样激励示范作用;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及“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学习会,组织“继承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专题拓展培训,开设“师德第一课”,涵育广大教师爱党爱国的赤子情怀、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厚德修身的师者风范、严谨治学的扎实作风,鼓励教师做学生的才学之师、德行之师、信仰之师。
紧跟时代步伐与需求,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学校依托师资队伍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学科综合实力突出等优势,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做好涉外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国际组织法律人才培养推送工作。
共享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助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学校与海外高校开展国际课程互换合作项目,合力发挥各方优势,开设包括国际法实务、知识产权法和欧盟法等在内的“现代欧洲法和国际融合”专题等课程,推动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组织数百名师生参加英国爱丁堡大学等著名院校专家授课的“全球治理线上课程”,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网络暑期课程”、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院校专家授课的师资国际化培训等,培养师生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为新疆等西部省区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与培养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学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智库平台,设置中国法学会“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中南亚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的涉外法律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国家首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成立陕西“一带一路”律师学院,举办长安与罗马“一带一路”法律文化对话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面向‘一带一路’的法治创新、法学教育与学术传播”论坛,就“面向‘一带一路’的法学教育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为学校汲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先进经验与新思路;支持加快推进新疆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培养体系、保障体系;举办第一届“丝路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参与东方威廉维斯杯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加盟“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服务示范区,以丰富学校卓越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经验,增进师生与世界知名法学院校之间的交流,启发学校培养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转学术成果为育人策略,启发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学校邀请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黄惠康教授作涉外法治报告,与西安仲裁委员会联合主办“第一届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研讨会,召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高端论坛暨《法学教育研究》专题研讨会,为努力突破现实条件制约,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的涉外法治人才献计献策。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