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8日 星期日

    无痕设计,让生活回归自然

    作者:周维娜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8日 09版)

        改造后的贵州省黔西南州雨补鲁村 资料图片

        宁波博物馆建筑中的“瓦爿墙”设计 资料图片

        西安世博园内“无痕的建筑”主题园 资料图片

        上海市杨浦区黄浦江畔的“绿之丘” 资料图片

        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地坑院 资料图片

        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客家土楼 资料图片

      【学人谈】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基于对生存环境的有限认知和需求,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作出相应的适用性调整,形成了对生存环境的再设计。纵观近现代国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百年间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漫长发展历程。设计生产在带来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甚至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诸多负面效应。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掀起了以建筑界为代表的节能设计运动,致使当今环境设计领域的焦点由“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再到“低碳设计”不断转变。

      “无痕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强调环境设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要建立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它更是一种主张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把设计本体放置于社会资源框架内来加以研究的当代设计观念。“无痕设计”的概念虽属当代,但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及“天人合一”“无为而为”的哲学思想,却早已根植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思维之中。

      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千差万别,人们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孕育出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文化,充满了智慧的环境共生观念。

      有着“地下四合院”之称的北方地坑院和蕴含独特审美价值的南方客家土楼,皆是造型古朴、布局严整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前者的结构十分精巧,窑洞纵深于“天圆地方”的地坑中,坑院内的粮仓顶部可开孔洞,平日以席棚遮蔽,收获之时可将粮食通过孔洞直接灌入仓内。进入村庄,往往只闻鸡鸣犬吠,不见村舍房屋,别有洞天。后者的建造则是采用当地的黄土或杉土,形成的夯筑构造稳固耐用、保温性强。宜方宜圆的建筑造型体现了古时劳动人民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与感悟。两者都兼具冬暖夏凉、防风隔音的生土民居建筑特征,是设计造物融自然造化于“无痕”的典型代表。再如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多以木竹为材料构建于山地之中,悬挑的空间结构解决了环境潮湿和地形复杂等诸多问题,其样态因地制宜,结构组织灵活,蕴含宝贵的建造经验和人文历史价值。由此可见,“无痕”的设计智慧是我国传统生态建筑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环境设计实践中,“无痕设计”的观念即是强调以设计的力量对抗无节制的资源索取,反思现代生活的本质意义,探索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最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无痕设计”观念的倡导,跨越了设计本体的局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运用设计手段调节自然环境,改善因资源索取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失衡问题。试看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晶教授设计团队针对贵州省黔西南州雨补鲁村进行的设计实践。该设计将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资源、文化遗产与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与地域文化、还原传统乡村景观风貌、满足农民当代生活需求的设计宗旨,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配,探索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其次,是整合、释放被占有的资源,使其回归自然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位于上海的一座旧仓库,荒废多年无人问津,如今摇身一变,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极富设计感的“网红打卡地”。这座名为“绿之丘”的建筑由同济大学章明教授团队完成设计改造。设计者运用“减法”的设计思维,将上海烟草公司旧库房建筑近百分之五十的构筑体量进行拆除,“拆”出了一座丘陵式的“空中花园”,并分别将朝向黄浦江和街区两侧的建筑物施以雕凿、退台等处理,创造出层层递进的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遥相呼应。由此,原本荒废的空间资源得到了再利用,被占有的材料资源得以释放,这个屹立江畔的钢筋混凝土“巨人”重获新生。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教授的“新乡土主义”风格代表作——宁波博物馆,其外立面是由回收的旧砖瓦重新砌合的“瓦爿墙”。该设计将地域文化元素、传统工艺和当代建筑形态相结合,使建筑成为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叠加的“历史收集器”。宁波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而鲜活,其建筑形态成为当代文博建筑中资源整合与传承创新的设计典范,唤醒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价值回归。

      最后,是让“无痕设计”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对资源价值和审美逻辑进行再认知,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思考和参与。位于西安世博园内的“无痕的建筑”主题园是笔者团队创作的概念型设计作品。以镜面形成的流动“建筑”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当人们穿梭其间,环境中的物象通过镜面反射若隐若现,光影变幻中与人们自身的镜像相映成趣。该设计试图通过人与“建筑”在互动中产生的丰富而微妙的镜像变化,呈现人、建筑、自然三者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探索城市发展中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无痕设计”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自然哲学观的当代外延,提倡在当代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回归。“无痕”虽为一种理想状态,但设计师通过设计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寻求“无痕”的内涵价值传达,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指引方向,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这场关于生存方式的探索,既是吾辈面向传统的问道,亦是我们面对自身未来的思索,更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共情与观照。

      (作者:周维娜,系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