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大西海子水库水闸缓缓升起,清澈甘甜的生态水翻滚着浪花,向塔里木河下游奔涌而去。
这是自2000年以来,新疆第23次向我国内陆第一长河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输水。
喝足这清冽的水,沙漠里的胡杨挺直腰杆。芦苇、红柳、狗牙根草、骆驼刺,也变得繁茂起来,一抹抹绿色沿着塔河葳蕤蔓延。
23年输水,23年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再现一条“绿色走廊”。大河归来,为更多的人带来绿洲环绕、绿富同兴的好光景。
台特玛湖,复生了
如果要看塔里木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要先从哪里看起?
“当然是看流域尾闾湖泊——台特玛湖!”同行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局长艾克热木·阿布拉一语中的。
记者驱车奔赴台特玛湖,走在218国道1040公里处,宛如行走在一条“海上公路”上。但见平静的湖面在阳光映照下漾着粼粼波光,一丛又一丛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在芦苇丛中或翩翩起舞或自在游弋,清风拂过激起阵阵涟漪,好一幅秋日美景!
很难想象,这片生意盎然的湖泊,曾经干涸了30年,湖心被沙漠吞噬,成为一个大盐壳。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英苏村是离台特玛湖最近的一个村庄。村民艾合买提·阿布拉,细述着台特玛湖的往事:“老辈人讲,过去这里到处都是海子(小湖泊),海子边上胡杨一棵挨一棵,红柳密得人走不过去。划着卡盆(船),用罗布麻网随便一捞,就是满满一网鱼。”但到了艾合买提·阿布拉小时候,台特玛湖干得只剩下个“盐壳”,一起风能吹一嘴沙。
没了水,村民们没了营生,艾合买提·阿布拉不得不带着一家人不断迁徙。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无奈的现实: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塔里木河从尾闾台特玛湖开始干涸,下游河段断流近400公里。
河一截一截枯了,海子不见了,树也死了。当218国道屡次被流沙吞噬,人们开始行动起来,拯救这条“奄奄一息”的大河。
2001年,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启动,107.39亿元的治理经费,投向了南疆29个县(市)和18个团场,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自此起步。
那年7月20日,为寻找被风沙掩埋的河道以便提前疏浚,塔里木河流域喀什管理局上中游管理处副处长木塔里甫·托和提等三人从库尔干出发,向台特玛湖方向勘测塔河河道。在烈日的暴晒下,三人很快中暑,木塔里甫的同事刘选新永远长眠在河道旁的沙丘上。
随着一次又一次输水的推进,下游的河道渐渐丰盈起来。“刚开始,水头要走两个多月才能到达台特玛湖。此后水头越走越快,2017年第18次生态输水时,水头仅走了10天就到了台特玛湖。”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阿其克管理站副站长章瑜说,现在入湖口能看到大量野生动物,不仅有白鹭、野鸭,连野猪都时常出没。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1年,台特玛湖年均入湖水量1.36亿立方米,其中塔里木河年均入湖水量占43%;车尔臣河年均入湖水量占57%。这些生命之水,注入了台特玛湖,也注入了沿岸百姓的心里。
“水好了,一切都好了!”站在湖岸边,艾克热木·阿布拉不停地慨叹。夕阳余晖下,湖面碧波荡漾,鹭鸶翩翔。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题研究成果表明,自2000年起,历经23次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干流下游两岸地下水位(1公里范围内)由8至12米恢复到2至4米,下游植被种类由治理前17种增加到46种;沙化面积减少700平方公里,植被恢复和改善面积2285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库鲁克塔格两大沙漠合拢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水”这个魔术师,让台特玛湖复生了。背井离乡多年的村民赶着羊群重新回到海子环绕、牧草肥美的村子。
沿岸绿了,民富了
又到了尉犁县罗布湖蟹美鱼肥的季节,渔民初宁宁忙前忙后,打理着自家的生意。
十年前,初宁宁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罗布湖。“这片海子靠近塔里木河,周边还有其他海子,星星点点地散落在沙漠里。”看着碧波荡漾的水面,初宁宁眼中满是欢喜。她介绍说,现在这片水域面积扩大了许多,是水产养殖的绝佳之地。
如今,罗布湖周边的胡杨日渐繁茂,灌木也葱葱茏茏。一条新修的公路蜿蜒曲折,为村子带来了痴迷钓鱼、爱好摄影、喜欢沙漠的游客,也带来了人气和活力。
像初宁宁一样,更多塔河流域人们的生活因水而变。尉犁县塔里木乡紧邻塔河支流渭干河的一片棉田里,种了近30年棉花的李红艳抚摸着地里的棉桃,喜不自胜。“如今河水足了,再也不用愁浇地的水,我的700亩棉花长得好得很。”李红艳说。
如今,塔里木河干流全线通水,有效保障了塔里木河干流灌区棉花和小麦用水。作为全国优质商品棉基地县,尉犁县100万亩棉花长势喜人,静待丰收。
生态输水,也让沿岸的胡杨林变得生机勃勃。“通过引洪灌溉、补种胡杨等一系列举措,塔里木河沿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两岸植被生意盎然。今年沙雅县投入500万元,通过清淤,新建拦洪坝、涵桥等,进行引洪灌溉生态输水,既削减洪峰,又能为胡杨林‘解渴’。”沙雅县胡杨林管理站塔里木中心管护所所长艾则孜·麦麦提介绍说。
天然胡杨林“吃饱喝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释放出更多发展红利。
在沙雅县月亮湾,汩汩流淌的塔里木河、丰茂茁壮的胡杨林以及清澈湛蓝的天空,构成美不胜收的自然画卷,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
在尉犁县罗布人村寨景区,塔里木河穿行在沙包和胡杨林之中,游客们听着淙淙的水流声,走过百米长的吊桥,进入鱼骨造型的民俗风情园。
“生态综合治理,让景区两岸胡杨林更茂密,天南地北的游客更多了。”新疆塔里木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兴建说。
一条大河,为沿岸送来了水,也送来了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科学治水,水活了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伴相生,塔里木河流域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则为荒漠。
“这里不仅是我国最干旱、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胡杨林区,天然胡杨林面积约1600万亩,占全国野生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艾克热木·阿布拉口中的几个数据,勾勒着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如何才能科学治水?生态输水和综合治理的同时,决策者们不停地思索着。
“不断加强对流域水资源取、用、耗、排行为的动态监管,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转变,成为塔里木河流域治水的关键。”艾克热木·阿布拉说。
一滴,两滴,三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4团,职工王芳望着滴灌带里的水,眼中充满期待。从荒无人烟到绿洲覆盖,当地人正在用一切办法,来有效利用如金子般珍贵的水。
现在,这里棉田广阔,棉花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成为中国棉花亩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我们团的位置在风头水尾,灾害多,水资源少。我们不断加强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了棉花的优质高产。”34团副团长刘刚告诉记者,全团今年用“膜下滴水春灌”技术播种棉花9.82万亩,实现节水1100万立方米。
科学治水,也离不开铁腕治污。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有着美不胜收的人间胜景。可就在5年前,博斯腾湖湖体水质仍为四类,未实现水质达到三类的目标。
这一年,新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将塔里木河流域、博斯腾湖、台特玛湖列为自治区级河湖,三个河湖长办公室均设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进一步强化协同治理、科学治理。
2018年开始,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兵团第二师投入9亿多元,一口气启动了49项保护工程,29个排污口被永久封堵,14个非法取水泵站被取缔,多家周边企业被关停。
“经过几年生态综合治理,博斯腾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质。”巴州生态环境局博湖县分局党组书记范先融说。
科学治水理念,正在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得到更多应用。“科学做好水资源调配,上游不用将水过量输往下游,水可用于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可以更多地将生态水用在中上游和源流区的胡杨林等天然植被区,这是今年在塔河全流域发生的显著变化。”塔管局水量调度管理处处长何宇说。
这是水之变,也是生产生活方式之变。水之变映照出的科学理念,正在塔河沿岸流淌绵延。
(本报记者 李慧 赵明昊 尚杰 王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