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科技“宝贝”,别的地儿,可看不到!
它们,有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还有钱三强的亲笔信、竺可桢的日记手稿等100余件珍贵科学家手稿、照片。这可都是首次亮相,以往大家可没机会亲眼看!除了这些,在9月15日开幕的全国科普日,还能看到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能VR体验在月球种植蔬菜,跟着“深海一号”潜入海底1500米……“宝贝”真不少。记者分赴北京主场的中国科技馆和北京科学中心,实地探宝。
看载人航天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想看重磅的“宝贝”——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那得去北京科学中心。这里的“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集中呈现了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成果。
迈进展厅,当中一件最显眼——身子圆墩墩、一侧黑黢黢,一侧闪出金属光泽。这就是今年4月16日,在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完成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后,护送他们平安“回家”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它可是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展出。“大家看到这个清晰可见的黑色痕迹,它就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灼烧形成的。”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普教育展览中心的策展人栾瓛指着返回舱介绍说:“大家看顶端,那两个圆盖,降落伞就是从这里弹出来的。”这一展区还展出了两套复制的航天服——一套是舱内服,一套是出舱服。
看完了这些,旁边还有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等着大家去挖掘奥秘。最后,大家还可以戴上航天员出舱时使用的模拟手套,玩孔明锁,或者可以在悬挂国旗的模拟航天员出征大厅,打卡拍照留念。也可以戴上VR眼镜,感受建设月球基地、在月球基地种植蔬菜等。
据了解,在9月15日—21日展览期间,北京科学中心还将推出“火箭制作”“月球基地搭建”等科学实践活动。欧阳自远院士也将在这里的元宇宙场景中,以《中国探月梦》为题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精彩科学报告,让观众在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学科学、爱科学。
看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
想看激励人心的“宝贝”——我国科学家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感人故事,这在中国科技馆和北京科学中心各有一场展览。
想看科学家原笔、原迹背后精彩纷呈的故事和他们留在信笺、家训中的赤子情怀与报国之志,就来这个展览——中国科技馆的“笔鉴丹心——手稿中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这里展出了100多位科学家的学习笔记、科研手迹、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其中,有近百件手稿、照片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料不到人民政府看科学如此重要。”在展出的竺可桢日记手稿中,这句话是他为党对科技、人才重视而发出的感慨。发黄的信函上,钱三强力透纸背——“全国建设立即要开始,请有志者共同来参加这伟大工作。”这是后来成为“两弹元勋”的他,在1949年号召所有海外科学家回来建设祖国所写,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心有大我,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动人情怀。
昆虫分类学家周尧手绘的柞蚕标本图、吴文俊首次用手算验证“吴方法”的部分手稿……想了解这些?那就来北京科学中心。这里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通过240余张历史照片和137件实物展项,定格180余位科学家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历史瞬间。
这个展览还有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以及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内容,还可以看到北京科学中心联合中国宇航学会按照1比20的比例制作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等模型。
线上学科学体验更优
如果不能到中国科技馆和北京科学中心的现场探宝,也别着急。为了让“终身学习”科学的体验更“优”,北京科学中心还优选自主研发的100个视频课程,以线上科学实验体验、“科学三分半”微课等形式,线上进行广泛传播。
广州的市民们,可以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听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成明讲述世界上第一个龙眼和荔枝杂交新品种“脆蜜”的前世今生;广东省脐血库专家还会带市民见证“神奇的液氮鱼复活”等科学实验。除此以外,还有航天育种、智能制造、外来物种、急救等科普话题,等着大家来大开眼界。
上海的人们,可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与“我的自然百宝箱”拓展型公众教育活动,可以在上海动物园观看《活力四射小精灵——小爪水獭》科普讲座直播,还可以在上海植物园玩这里推出的首款科普游戏——宝贝树木大侦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认识隐藏在园区各处的珍稀濒危树木。
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这些活动都可以在全国科普日线上活动平台观看和参与,此外,还有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普活动,等着大家去“解锁”。
(本报北京9月15日电 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