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我们全家都对由民政部门提供的喘息服务表示衷心的感谢!”家住江苏省南京市洪武路街致和新村的金宏亮老人家属说。通过15天的喘息服务,老人在机构的专业护理帮助下,身体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金宏亮老人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丧失了自理能力。老伴和儿子长期照护他,日子久了都觉得身心疲惫。2020年3月,经过工作人员专业评估后,金宏亮入住悦华洪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尝试喘息服务。服务期间,机构提供24小时与其他入院老人同等的照料,老人家属得到了“喘息”,老人的身体也有了好转。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南京现有户籍老人162.86万,老龄化率已达22.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南京养老院在院老人超过2万名,其中1.6万多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这些老人住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全市2万多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说。
近年来,南京积极探索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破解难题中蹚路子,获得了多个“全国第一”: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启动全国第一家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是南京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养老服务处成立于2019年,现有公务员都是党员,平均年龄42.2岁,均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掌门人”周新华从事养老服务工作10多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新建小区配建养老用房无偿提供养老组织使用,并见证了南京专业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从2012年时的8家,增长到如今的1300多家。
“家庭养老床位”在南京推行得十分广泛。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在全国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机构式”服务送进门,同时为老人节省费用30%以上。目前,南京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7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该做法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家住鼓楼区铁路北街148号的陈恩泽,是一位84岁的退休教师,30年前因病肌肉萎缩,逐渐失去行走等自理能力,卧床8年。陈恩泽的丈夫介绍,长期的照护让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南京市银杏树养老服务中心推出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为他们解了燃眉之急。中心对老人的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安装了燃气报警器、感应小夜灯、防滑垫、扶手以及专业生命体征监测仪、视频通话摄像头等,还为他们定制了医护每周查房、每日保洁、每周3次洗澡的固定服务包。“平均每月只需要花费1500元,就能解决卧床照护的难题。”老夫妻俩十分满意这样的家庭养老服务。
为有效动员全社会参与养老,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提出发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建议,由市政府出台政策,在全国率先建成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目前,服务站点已遍布98%的城乡社区,注册志愿者4万人、服务对象6.4万人,存储时间325万小时。
养老服务设施“规而不建、建而不交、交而不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养老服务处强力推进占用整改工作,安排专人啃“硬骨头”,“泡”在城建档案馆,查阅2.4万个工程项目信息,并重点实地查看项目100多个。两年里,收回养老服务设施5万余平方米。南京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
“想老人所想,急老人子女所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周新华的话语朴实无华。近年来,养老服务处先后起草《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南京“养老十条”等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每年将超过450万元补贴发放到养老护理员手中,超过6000名从业人员免费获得技能培训,全市养老服务队伍90后占比超过22%。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