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积极顺应新课标带来的新要求

    作者:杨明全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7日 07版)

      【专家点评】  

      新学年伊始,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落实备受中小学校及家长学生关注。本次课程修订的要义,在于强化“课程育人”这一理念,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中小学教师需要着力理解核心素养导向、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切实变革育人方式。

      首先,彰显“素养立意”,把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各要素。聚焦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凸显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致力于实现每门课程在形成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为此,核心素养作为基本导向被贯穿到课程的所有要素之中。例如,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标着力凸显每门课程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显然,这五方面整合了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领域的目标,凸显了学生须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如,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它可以为教学设计和学业水平考试等提供依据。

      其次,推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课程综合是本次课程修订的又一重要原则,其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设计综合课程,整合具有相似教育功能的科目并进行一体化设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微观层面强化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以及跨学科教学,突出任务群的设计、推动大单元教学,为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机会。本次课程修订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对一线教师的挑战很大,需要他们吃透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精神,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合作并开展协同教学。

      最后,强化育人方式变革,突出实践育人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通过育人方式的变革才能切实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真正发展素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原则要求一线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学科实践、综合学习、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探索“做中学”“用中学”,鼓励学生开展实践体验和科学探究。在这方面,新课标的落实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任务群设计和大概念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活动。广大一线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主动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需要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风格,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要紧跟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最大化。

      (作者:杨明全,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周世祥、姚晓丹、靳晓燕、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