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在新课标指引下帮助孩子自然快乐地享受学校生活

    作者:郑巍巍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 13版)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新学期,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落实“双减”政策,帮助孩子完成幼小衔接的角色转变,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议题。学校应紧紧抓住课程及活动设计这一关键点,帮助孩子迈好入学第一步,自然快乐地享受小学生活。

    课程设计要有趣味

      每个孩子都有顽皮的天性,在步入小学的最初阶段,快速帮他们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能够有效避免产生厌学情绪。

      为此,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应着重设计特色活动和课程,并在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游戏环节和趣味活动。从成长规律来看,低年级学生更喜欢动手、绘画、体育运动等方式,因此课程可考虑融入游戏化教学、模拟城市、趣味运动会、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帮助孩子在充满趣味的课程活动中,充分释放顽皮的天性,从而让他们爱上学校新环境,同时习得更多综合能力,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混龄活动也具有很大优势,让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帮助低年级孩子融入校园生活是个不错选择。去年,学校有一位一年级新生,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哭闹不止,在参观校园和活动采访环节,我们就安排了与他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哥哥一起参加,后来在游园报到时,这个孩子已经可以与同龄人及高年级学生自然轻松地完成互动,正式入学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哭闹的情况。

    家校社要协同联动

      在“双减”大背景下,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应树立系统治理、协商共治的意识,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调育人机制。小学阶段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孩子们在完成基础性知识学习之外,还需要增加更多拓展性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培养对各学科的兴趣,并鼓励探索,保护他们的好奇心。

      可以以开设家长学院的方式,设计家长可以执教的课程以及想要学习的课程。同时通过搭建家校社智慧联盟,有效了解家长的想法,帮助家长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助力学校更好地开展特色课程教学。

      在家校社资源的有力支持下,我们为有文艺特长的孩子打造了学生舞台,为有体育专长的孩子设计了体育赛事,为有播音主持特长的孩子开设了电视台与广播台,从“面向每个人”,到探索、实现“适合每个人”,这也成为推动学校不断进行教育实践与创新的原动力。

    课程教学要做好文化浸润

      拓展孩子们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是缓解家长焦虑,增加孩子进步感和获得感的有效途径。迈好入学第一步,更需要学校围绕课程教学做好文化浸润的相关工作。例如,以开学阶段富于情感支持并具有游戏环节的迎新教育课程为起始,结合在地资源、时事热点、重大节庆活动设计相关主题课程,拿生活做教材,以社会为课堂并充分延展,可以为儿童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学校可以节庆活动、社会实践为基点,吸纳家长群体、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一起完成以感恩、民族、生态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的启蒙礼、教师节活动、母亲节活动、模拟城市职位竞选等活动,让孩子始终浸润在文化世界中,帮助其完成更好的成长,真正彰显家校共育的优势与价值。

      (作者:郑巍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校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