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5日 星期一

    闽宁协作:

    新课题在探索中破解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5日 04版)

      本报银川9月4日电(记者 王建宏、张文攀)4日,闽宁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在宁夏银川举行。前一天,福建省党政代表团在宁夏考察,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一起在闽宁镇挥锹铲土,为闽宁产业园奠基。该产业园规划面积1439.4亩,总投资15亿元,建成后可入驻企业22家、实现年产值25亿元,直接带动当地群众3000余人就业。

      记者注意到,始于脱贫的闽宁协作,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不断创新协作方式、强化市场合作、促进区域协同,正在进入全面发力、全方位协作的新阶段。

      宁夏西海固曾是中国西北一块焦渴高地,由于干旱、荒凉、贫瘠、闭塞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早在清光绪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写道:“臣辖境苦瘠甲天下,要求各省协济,不然,无所尺寸仰仗。”

      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固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从“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再到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西海固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贫困斗争。然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条件贫瘠,这片至贫之地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在短期内走出贫困,必须跳出自身,以更广的视野、更新的思维谋发展。

      一场东西扶贫协作的守望相助、接力帮扶就此展开——1996年,在党中央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闽宁建立对口协作关系。此后的26年来,福建派出3800多名干部、专业人才倾情帮扶,宁夏380多名干部到福建挂职取经,6600多家福建企业扎根宁夏,吸引安置当地就业超过10万人,15万福建人在宁夏工作和生活,5万多西海固群众在闽实现稳定就业。经过两省区共同努力,当年的闽宁村发展为闽宁镇,“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闽宁”早已成为固定搭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闽宁协作如何进一步创新协作方式,从而推进产业协作,强化市场合作,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的课题正在探索中破解。

      市场之手、企业桥梁在闽宁协作中的牵引更加突出。走进位于宁夏盐池县的“狮城宁好”电商网批(西部)运营基地,来自宁夏和福建的葡萄酒、杂粮、海产品、茶叶等特产琳琅满目。“我们把福建石狮的商贸优势和宁夏盐池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开拓市场空间。运营不到一年,销售额就突破1.4亿元。”盐池县“狮城宁好”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志雄说。

      去年以来,宁夏闽宁产业园新增入驻园区企业60家,到位投资额12.98亿元;福建新增引导来宁投资企业224家,实际到位资金80.09亿元;依托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农博会等平台,闽宁协作消费帮扶达49.1亿元。特别是今年7月,福建近百家企业和单位与宁夏有关方面签约103个项目262亿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信息等多个领域,涵盖宁夏大部分“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天举行的闽宁协作第二十六次联席会议上,产业、消费、人才、科技等成为闽宁深度协作的重要领域。比如,两省区将围绕宁夏重点产业,深化拓展“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总部+宁夏基地”“福建市场+宁夏产品”“宁夏市场+福建产品”“宁夏企业+福建资源”等模式,大力引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飞地园”“园中园”“两地双园”等模式,推进闽宁产业园建设;支持闽宁双方围绕枸杞、肉牛、食用菌、林木等宁夏特色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双碳”减排、生态治理等领域联合实施科技项目。协作领域还拓展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共享互认等。新的历史起点,以福建先发优势带动宁夏后发追赶,闽宁将再造东西部协作新样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